青藏高原“米袋子”充盈 “菜篮子”丰富

2020-04-11 08:11 来源:青海日报

  本报记者 郑思哲

  4月8日,前一天还残留着冬日寒气的西宁,转天却又阳光明媚,空气中散发着一丝燥热的气息。当天10时许,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内,三轮、箱货、半挂,大小不一的车辆在市场内互相交错而行;卸货、装车、上称,各种各样的声音在市场内此起彼伏,奏响着高原古城恢复生机的乐章。

  “这个货卸到这儿。咋了?你要多少?我一会儿给你算啊。”在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粮油区,张富山忙得有些不可开交。“复工复产以后销量开始增加了,供应也一直保持正常。”张富山说话的同时,还不忘清点刚刚运送进来的货物。而与之相邻的几家粮油专营店,同样也是人、车进进出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我店里卖的大米基本上都是东北的,面粉大多来自山东、甘肃等地。”张富山说,前几日他也注意到部分地区群众因部分国家宣布限制粮食出口而“屯粮”的新闻报道,但最近几日,他这里并未出现销量激增的情况,也没从同行那里听说销量短时间内上涨的消息。“虽然西宁的大米和面粉大多依赖外地调运,但供应是能够保证的。”

  当然,相比前一段时间,张富山店里的销量确实上涨了一些。“全省各地相继复工复产,这需求量不就慢慢上去了嘛。”张富山店里的米面主要供应全省各州县,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餐饮企业、单位食堂来这里上货。现在平均每天进货量保持在20-30吨之间,出货量维持在10余吨左右,已经基本与疫情前保持一个水平。价格方面因为产地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我这里一袋25千克的面粉价格为90元,同等重量的大米大概在110元-130元不等,价格和疫情前差不多。”

  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副总经理韦赟表示,市场内经营粮油生意的大约有60户,虽然数量不多,但交易量却上涨了不少。“今年元月至目前,我们集散中心粮油的进场量大约在6100吨左右,同比上涨了约23%;出场量也基本在6100吨左右,同比上涨了29%。”此外,市场根据疫情防控要求缩短了交易时间,但整体交易量却并未下降,说明确保市场供应方面完全没有问题。

  作为全省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这里最大的作用还是保证全省果蔬的供应。“目前市场里批发的果蔬大多来自山东、四川、云南等地,本地蔬菜的占比还不是很大。到了5月末,本地菜会大量上市。”韦赟说,目前集散中心蔬菜的进场量在2000吨左右,出场量大约为1900吨;瓜果进场量大约为500吨,出场量400吨左右。“品种很丰富,常见的21种大众菜能够保证不断供。”

  韦赟介绍,因为集散中心处于批发环节,所以果蔬一直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为了助力复工复产,集散中心也一再要求经营户不得涨价,甚至要求他们要比同期的价格更低一些。同时,集散中心也积极联系各企业厂家,并与各经营户签订保供协议书,以确保粮油、果蔬的持续供应。

  而为了让经营户们能够安心经营,集散中心免去了232户经营户一个月共计92万元的房租。“疫情期间,集散中心的很多经营户们也做出了不小的牺牲。”韦赟说,在疫情防控最初阶段,集散中心号召各经营户提前恢复经营保供稳价。很多经营户在明知道会出现损耗的情况下积极响应号召恢复经营,为疫情期间的保供稳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随着疫情防控稳中向好,全省各地复工复产,销量也逐步恢复正常。“疫情初期3、4天卖不掉一辆半挂车的货,最近2天以内就能全部卖掉。”

  临近中午,艳阳高照,集散中心在经历了早晨的一番忙碌之后并未停歇,开往全省各地的生鲜货车一辆接着一辆从这里出发;与此同时,在集散中心的另一端,从外省调运而来的粮油果蔬也在不断地被运进集散中心,等待着销往全省各地的超市、市场,甚至被直接送往后厨、餐桌……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