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电商及时上线“产销用”三方共赢

2020-02-29 07:2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9日讯 三亚芒果、奉节脐橙、烟台苹果……疫情发生以来,已经一个多月没出门购物的游女士惊喜的发现,拼多多、淘宝、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上冒出不少价廉物美的“产地直营特产”,而且价格比去年同期低得多。

  一键下单:宅家“菜篮子”依然满满当当

  疫情发生后,国务院发布文件指出要抓好“菜篮子”。实际上,这次疫情期间,居民的“菜篮子”已经安装在手机上,可以在线上购买果蔬等必需品。一方面,手机“菜篮子”能够有效避免人员聚集带来的防疫压力;另一方面,此前在遇到重大疫情灾害时,总是伴随物价飞涨,而这次疫情中,手机“菜篮子”很好地沟通了供需双方,不仅物价基本保持稳定,供给也充沛。

  “亲,我是配送小哥,今日体温正常并佩戴口罩,为您配送订单。请在指定时间收货,注意接听来电哦!”

  收到短信,家住北京朝阳的柯女士下了楼,不一会儿就拎了两袋子菜回来。“眼下都用APP买菜了,安全方便,买一次够吃两三天。”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宅在家里。随之而来的,则是线上买菜需求激增。一时间,市民习惯的“出门买菜”被“等菜上门”取代。

  而且,随着疫情的到来,也促使以往线下买菜的主力军中老年人开始尝试新事物,加入了线上买菜甚至是“抢菜”的队伍。阿里本地生活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60后”用户线上买菜的订单量翻了四番。

  由此带来的是,各大生鲜电商线上订单量猛增,交易额大涨。据媒体报道,盒马鲜生线上订单量同比增长220%;美团买菜在北京地区的日销量最高为节前的2-3倍。每日优鲜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50%,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增长470%。此外,永辉买菜、叮咚买菜、多点等平台订单数均激增。

  链上电商: 农产品轻松走出田间地头

  事实上,疫情发生以来,各电商平台的即时上线除了满足宅家居民的需求外,也为因疫情无法正常销售的农副产品打开了一扇便捷之门。

  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农产品滞销问题。拼多多开通“滞销农货反馈通道”4天内,就已收到超过500条滞销信息反馈,涉及23个省及直辖市近百种农产品;京东生鲜不到一天就收到全国48个滞销求助……疫情期间,包括三亚芒果、丹东草莓、烟台苹果在内的多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都纷纷发出滞销求救信号。

  “一年之计在于春”,疫情所致的滞销,不仅影响农户当下的收入,也打乱了部分农产区的春耕生产计划,对未来一年的农产品供给带来了严峻考验。

  如何解困?面对疫情,阿里、京东、苏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积极响应,针对农户面临的痛点问题,发起了“助农”行动。

  2月19日,拼多多”抗疫农货”专区上线首日,农产品订单量就突破了600万单,辽宁丹东的草莓、山东烟台的苹果、云南建水的洋葱、江苏泰兴的农家土鸡蛋等120多种农产品订单量过万。

  2月初,京东发布“告全国农人书”,并宣布开通“全国生鲜产品绿色通道”,全面开放并倾斜供应链、物流、运营、推广等核心资源,解决滞销生鲜农产品上行问题;同时,借助全渠道、全业态等落地优势,让这些优质的生鲜产品迅速送达更多用户手中。截至2月10日左右,京东生鲜已帮助售卖滞销果蔬产品金额近千万元,各品类助农销售平均同比增长约770%。

  2月6日,淘宝吃货频道仅用12小时就率先在淘宝平台上线“吃货助农”频道,第一批优选了山东、四川、浙江、辽宁等6省10款滞销优质农产品。由于物美价廉,加上解决了消费者采购难题,3天时间,仅“吃货助农”频道销售农产品就超过了300万斤。

  随着更多电商平台的及时上线,既解决了居民家中买菜难的问题,又缓解了农户的销售压力,为疫情时期的农产品供需两端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国内主要电商企业在保障市场供应上发挥独特作用,积极增加供给,畅通配送渠道,保障消费安全。

  需求火爆:生鲜电商或迎新风口

  有机构预测,到2022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的交易规模有望突破7000亿元,但以往大部分有过网购经验的消费者还没有养成线上购买生鲜食材的习惯。业界对于生鲜电商依然看衰,刚刚过去的2019年,呆萝卜资金链断裂、妙生活关店清算、吉及鲜关仓裁员……生鲜电商可谓狼藉一片。

  但是,本次疫情时期,越来越多“宅家”的消费者选择在线上一站式购齐食材、水果等生活必需品。一夜之间,几乎所有大城市的居民,都对“线上买菜”这种新消费习惯亮起了绿灯,人们线上购买生鲜食材的习惯也会被培养起来。

  而随着用户体验大幅回升,疫情过后依然愿意线上买菜的用户势必越来越多。业内有关人士表示,生鲜电商或因此次疫情迎来新风口。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