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女孩吃黑木耳中毒器官衰竭 疾控中心为它喊冤

2018-08-10 14:41 来源:钱江晚报

  原标题:吃黑木耳中毒,7岁女孩器官衰竭!疾控中心为黑木耳喊冤:错不在它

  7月29日,浙江金华一家三口吃了浸泡2天的黑木耳出现中毒,其中7岁小女孩出现多脏器衰竭,至今还在ICU病房没有脱离危险。

  在大家转发甚广的微信中,在水里浸泡了两天的黑木耳就是中毒的罪魁祸首,把黑木耳泡在水里是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采用的储存方式,可这真的会导致黑木耳变成毒木耳吗?

  今天中午,浙江省疾控中心理化毒理所发布了消息,为黑木耳正名,错的是这个家庭的卫生环境,而不是黑木耳。

  首先,疾控专家们最先要确定的是中毒毒素。

  步骤一:初步判定

  经金华市疾控中心现场调查,结合患者中毒症状,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家高度怀疑为米酵菌酸中毒。

  步骤二:标本送检

  此次送检的中毒标本包括患者家中剩余的干黑木耳、中毒患者的血液。中毒病例相关标本送至浙江省疾控中心理化毒理所检测。

  步骤三:检测确定

  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中毒患者血液呈现米酵菌酸阳性,且存在中毒的剂量效应关系!即中毒的罪魁祸首确实为米酵菌酸。

  而在剩余的干黑木耳中并没有检测出米酵菌酸!

  此次也是国内首次通过实验室确证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且与食用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有关。

  米酵菌酸究竟为何方神圣?

  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单胞菌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毒性代谢产物。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重者出现黄疸、腹水、皮下出血、惊厥、抽搐、血尿、血便等肝脑肾实质性多脏器损害症状。

  米酵菌酸已被证明可能存在于变质的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中。现有实验证明正常的干黑木耳中确实不含米酵菌酸。

  那么长时间浸泡是否就会产生米酵菌酸?

  关键词:长时间浸泡

  网络报道由黑木耳导致中毒的案例的确不少。2010年至今,陕西西安、浙江温州、河北常德、湖南长沙、安徽和辽宁等多地均出现因食用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导致多脏器损伤的中毒案例。

  我们注意到一个关键词:长时间浸泡!

  这个浸泡过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可口鲜美的黑木耳变成了致命的毒木耳?

  实验室回放

  为了证明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到底能否产生米酵菌酸等毒素,浙江省疾控中心和金华市疾控中心分别在各自实验室对中毒患者家里剩余的干黑木耳开展了浸泡试验,结果显示:

  浸泡1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2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3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5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专家说:她是吃了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后中毒的。

  专家又说: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不会产生毒素。

  到底哪个专家说的才是正确的?

  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食物接触史、中毒患者血液检测结果和中毒症状,可以明确此次事件确实为米酵菌酸中毒,而这个元凶确实存在女孩吃进嘴巴的黑木耳中。但是,黑木耳也很委屈:我是无辜的。

  的确,通过 “涉事”干黑木耳及其长达5天的模拟浸泡试验,可以证明:

  1、“涉事”干制黑木耳不存在毒素米酵菌酸污染;

  2、在保持良好卫生环境的情况下,黑木耳浸泡过程中很难产生毒素米酵菌酸;

  3、患者食用的导致中毒的黑木耳,推断与其家中特定外部环境有关,比如浸泡时周边同时存在过期变质的食物,或浸泡容器未洗涤干净而残留食物残渣,而变质和残留的食物残渣会成为米酵菌酸形成的温床;

  4、由于这种特定的外部环境一般很难被模拟,所以普通消费者家中正常的黑木耳在短时间浸泡过程中产生米酵菌酸的可能性非常低;

  5、分析省内外多次发生的类似中毒案例可以发现一个关键词:过长时间浸泡。因此当天短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基本不会产生导致中毒的量。

  综上分析,总结为一句话:保持良好卫生环境下的家庭正常浸泡的黑木耳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最后,划重点时间到了——

  1、建议每次只短时间浸泡当餐食用量的木耳,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

  2、黑木耳浸泡后如发现有异味或手摸感觉有粘液产生,请立即丢弃不可食用。

  3、保持良好的厨房卫生环境,不留剩饭剩菜,及时洗净餐具,不留食物残渣。

  浙大儿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叶盛也强调,杭州连日的高温天气,以及相对潮湿的环境,都为黑木耳所携带的椰毒假单胞菌滋生毒素提供了有利条件。 他表示,臭米面、玉米面、黑白木耳这些食物,如果储存、加工得当,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但如果在储存、加工过程中,受潮发霉,那就容易滋生米酵菌酸,出现致命的危险。

  米酵菌酸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3天,多数为半天到一天。患者初期仅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症状。情况严重的,可能出现黄疸、肝功能衰竭、意识不清、休克昏迷等严重症状,轻者1-3天自行康复,重者可能在2-4天内死亡。 医生提醒,一旦食用这些时候后感觉不适,应尽快医疗机构求助或自行就医,并将就餐史告诉医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吴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