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子
“三顾茅庐”之争尘埃未落,硝烟又起。近日,河南南阳市文化旅游推介会在北京举办,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任永亮作题为“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的推介。随后,湖北媒体“长江云”推出文章《三顾茅庐,你选襄阳还是南阳?》,开篇即指出“作为好邻居、好兄弟的湖北省襄阳市,也是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并得到湖北有关方面的大力转发。
各地故里之争早已不是新鲜事。从争抢诸如老子、朱熹等经典历史人物的桑梓,到关注文学名著中诸如齐天大圣等虚构人物的故乡,再到盯上诸如西门庆等负面人物的老家,频频上演的“文化啃老”现象令人咋舌。说起延续千年的“三顾茅庐”之争,南阳援引《出师表》中的“躬耕于南阳”为有力佐证,襄阳则以“古隆中”石牌坊等实物为立论依据。名人故里难以定位,文化上的事情争执不休。
客观讲,故里之争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利弊参半。一方面,它助力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化、带动古迹遗址的保护。比如,西施故里之争促进了西施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推动重修的西施殿成为诸暨民间艺术珍品馆,积极申遗更是让“西施传说”脱离湮灭的绝境。另一方面,它也有可能演变为一场经济利益争夺战,而无关文化甚事,最大诟病正在于此。有的地方唯名是图、唯利是图,徒争名人故里之表,却丢失文化本该具有的厚重与深邃。
既然文化争执不时上演,那是否有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经验?正所谓“繁花春满园,群生则锦绣”,各地与其陷入急功近利的喧嚣浮躁,不如适时放下狭隘的地域观念,拿出文化人的体面下好全域旅游“一盘棋”。这一点可从古人化解“三顾茅庐”之争中寻得智慧。在河南南阳武侯祠,曾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摒弃狭隘的地域之争,携手护一方文脉、带活一方经济才是正确的姿态。
做美“面子”、做强“里子”,文化资源“软实力”赋能经济发展“硬实力”。据中国青年报,在一项针对2002名受访者的调查中,吃、住、行分列游客的三大关注点。这就启示各地要把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做好旅游服务保障等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以全方位服务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更进一步,文化赋予旅游以内涵,参与故里之争的当事方也要努力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在旅游资源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价值挖掘等方面展现新作为、取得新突破。
拒绝“文化啃老”,推动文化“双创”,背负起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才能阻止故里之争演变为一场人人厌恶的“审丑狂欢”。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