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水杯手还会抖,拿起画笔却是纹丝不抖——这是84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薛生金老人大半生练就的真功夫。这项让他痴迷至今,每天仍坚持“上岗”五六个小时的传统技艺,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器。
平遥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已有数千年历史。“春秋战国时已具雏形,魏晋南北朝工艺已达到较高水平。明清两代,随着晋商实力的增强,平遥推光漆器远销俄罗斯、东南亚一带。”薛生金说,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此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介绍,平遥推光漆器制作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工序。其中,漆工环节的工序相当细致复杂。“光是刮灰就需要五到六次,而且每次都必须等刮上去的灰干透,才能进行下一次刮灰。”薛生金说,漆器的底漆多以深色、亮色为主,上面绘以图案。过去,漆器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居多,如古典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人物等,随着时代发展,图案也变得更加丰富。
平遥推光漆器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工艺,用料也颇有讲究。其使用的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天然漆料——大漆,即漆树割掉树皮后流出的浆汁,以此制作出的漆器环保无毒,经久耐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工艺价值。过去,在平遥百姓家中,常见以推光漆器制作的屏风、角柜和首饰匣等。
平遥推光漆器的发展几经兴衰。据薛生金回忆,1958年,集体性质的山西省平遥县手工业联社推光漆厂刚建厂,工人只有十几个,还不是单纯做漆器,“技艺是传承下来了,漆器却出现积压,日子不好过。”又过了几年,到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1962年,厂子运营已相当困难,一度濒临倒闭。转机出现在1964年,“那一年,北京外贸单位来人签了合同,把厂里原来积压的产品全部收购一空,还增加了新订单,一下子把厂子救活了。”
至20世纪70年代,平遥推光漆器已经成为山西省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远销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平遥推光漆器仍然是古城标志性的“符号”之一。来到这里的人们常常寻访古城,为抱得一器而归。近年,平遥县还设立了薛生金工作室,以薛生金老人牵头,整理技艺资料,举办漆艺培训班,使这一古老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