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饭圈”绑架所有网络平台的话语权

2020-11-30 08:07 来源:文汇报

  近日,一篇出版社编辑的日志在豆瓣极速发酵,并进一步扩散至多个社交平台。日志内容是关于一本文艺类新书成为某偶像明星“饭圈”年底“养号”的基地——该书11月11日后发货,赶上 “饭圈”年底冲KPI(关键绩效指标),二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两天内多出近200条几乎都是复制粘贴的短评,而标记记录几乎都是这位明星的“饭圈”养号。

  作为一名豆瓣的老用户和一名写作者,我和我的很多同行以及出版社的朋友一样,对此感到痛心——因为被复制粘贴的“水评论”鸠占鹊巢,“豆瓣上的这本书,已经彻底不属于作者、译者、编辑和读者了”,更感到愤怒——不能让“饭圈”绑架所有互联网平台的话语权!

  有必要先对“养号”的来龙去脉做一个解释。“饭圈”到豆瓣读书页面打分,目的是为了增加自身的评分权重。按照豆瓣评分规则,每一个豆瓣网友的评分权重是不同的,越是持续活跃的用户评分权重越重,给相关作品打分就会起到拉升评分的作用。而如果是刚注册的小号,或者是僵尸号,打分会被豆瓣平台视为无效评分。

  为了增加评分权重,日常就需要“养号”。怎么养呢?既然是要持续活跃,那就去豆瓣的书影音板块下面打分写评论,评论也不需要真评,随便复制粘贴一段话就可以了,这样就能营造出它是真实账号的假象。

  此次某偶像明星饭圈打分事件,就是这一操作的具体表现。事实上,豆瓣平台被粉圈“攻占”的书远不止这次一本。从有心人整理的“被饭圈用来养号的那些作品”系列可以看到,数百条复制粘贴的无效评分充斥到多家出版社多本图书的豆瓣页面。新经典文学豆瓣官方账号就在广播里称:“近日我们发现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豆瓣短评区突然涌入大量0粉小号的注水短评,这些短评或复制粘贴其他高赞短评、书评,或发一些与书关系不大的句子心得,我们对此感到十分遗憾。”

  作为豆瓣十几年的老用户,我对豆瓣是深有感情的。我的写作从这里开始,正是因为在豆瓣页面发表文章引起出版界编辑的关注,我的第一本书才得以出版。跟我一样,很多作家都是从豆瓣开始走上专业写作的道路。这里汇集了众多出版界的编辑,他们在豆瓣上挖掘了很多作者,并借助这个平台推介自己做的书。与此同时,大量专业的高素质读者在这里跟作者和编辑认真交流、提供建议,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在不断的碰撞中,作者和编辑感悟到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作品。

  可以说,作者、编辑、读者,在豆瓣上形成一种良性的文化生态。也正因为此,我们都分外珍惜这个平台。

  此次 “饭圈”刷评 “养号”之事,的确让我们这些相关的从业人员深感愤怒。因为此举破坏了网络的文化生态,干扰了正常的评分机制,让真正有价值的评论淹没在水军的假评论里。他们之所以选择在图书页面下面评分,我推测是因为电影页面、音乐页面涉及到娱乐明星。一份流传开来的“豆瓣养号指南”里就写道:“尽量不给流量明显或粉丝较多的明星打分评论,避免不必要的争端,或被当做粉丝号降权。”而图书页面绝大部分跟娱乐行业无关,打分的人也少,看起来没有太多人在意,通过这种页面悄悄地“养号”,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豆瓣是编辑的大本营,他们非常在意自己做的书,这种刷评“养号”的行为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这也是不用豆瓣的外围用户所没有料想到的。

  豆瓣评分能否继续保持其权威性,一方面需要平台自身的维护。针对这次的“养号”事件,豆瓣读书官方账号发表声明:“近日接到投诉,部分图书的评分评论出现异常情况。经查,与某些账号试图‘养号’的行为有关。收到投诉后,我们加大了人工审核力度,并结合技术手段,陆续对这些异常用户进行了处理。垃圾数据被清除的同时,这部分用户也会被永久标记,未来的评分评论将视作无效内容处理。”

  另一方面,平台的“纯净”也需要众多豆瓣用户自发的监督。可以说,豆瓣上的任何恶意操作都是我们这些忠实用户所不能容忍的。我跟很多豆瓣用户一样,对“饭圈养号”行为持鲜明的反对态度。喜爱自己的偶像本无可厚非,但追星行为需要理智的约束!我相信这位一向以阳光正面形象示人的偶像明星,也不会赞同你们这样的行为。毕竟你们此番的恶意操作一旦让公众知道,对偶像本人的形象也是一种伤害。所以在爱偶像之余,也请尊重他人的作品,尊重每一位创作者和读者,尊重自己。

  (作者为青年作家,代表作《山中的糖果》《纸上王国》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组稿编辑:陆纾文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