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流失文物顺利回家

2019-09-20 08: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于9月1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这是对70年来流失文物回归的历史性成就的全面总结展示。

  文物是穿越时空的历史见证,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华文明孕育的璀璨文物,却在山河破碎之时遭逢劫掠,又在和平年代被走私贩卖。文物追索是一项艰巨的长期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努力下,我国文物保护立法不断完善,在保护文物安全、打击文物犯罪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在探索文物回归路径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外交斡旋、谈判协商等方式,已促成300余批次、14万余件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国家还主动返还查获的走私文物,今年4月,意大利返还了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回归。

  197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由于公约存在表述模糊、可操作性差等缺陷,201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公约操作指南》,回应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文物流出国打击文物非法贩运的呼声。但该公约没有溯及力,对公约生效前流失的文物并不适用,这就需要人们掌握实时信息,不让流失文物进入拍卖程序。

  很多国家都发生过文物流失的事件,但都未停下追索文物的步伐。目前,我国还有海量文物流失海外,国家文物局印发的2019年工作要点显示,国家文物局将“制定实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方案,健全部门合作机制,完善工作体系,加强文物进出境监管,推动扩大享受进口免税待遇的公益性收藏单位名单,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取得新成果”。此外,还通过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人人爱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宋代方岳有诗云:“千里梦回归路远。”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我国对流失文物状况的进一步掌握,以及对各国法律规定和程序的进一步了解,我国流失文物的回家路会越走越顺、越来越宽。

  (党云峰)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