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包容的狮城,更提供“舒服生活”

2019-08-19 08:38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竺暨元

  今年是2019年,200年前的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来到新加坡,他发现了新加坡作为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的潜力,并开始致力于规划和建设当地。从这一年起,新加坡开埠。日前,记者随同中国新闻工作者访问团,来到新加坡,亲身体验与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多元与包容。

  文化多元底色

  初到新加坡,自然要出去走走。从记者住的酒店往南行,短短不过一公里多些的路,就陆续看到了教堂、清真寺、印度教寺庙和佛寺等不同宗教的宗教场所,街头的各种不同种族的人群也井然有序。让人在惊异于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之余,也深感其相处之和谐。多元、包容——这两个词很快就出现在记者的脑海里。后面日子里的所见所闻,也在不断加强这种认识。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在新加坡这200年的发展历程中,都做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如今,让移民充分融入这个理念也一直延续到了当代的新加坡政府。

  新加坡人力部部长杨莉明告诉记者,为了让各个族群都能融入新加坡社会,在公共假日的安排上,新加坡政府也煞费苦心。她强调,选择哪些节日作为公共假日,都经过了政府“很仔细地挑选”。公共假日中,既有华人过的农历新年,也有主要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人过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还有印度人过的卫塞节、屠妖节,以及基督教的圣诞节和复活节。

  她还拿吃这件事,举了个例子。普通的新加坡人,每天早上可能会吃个印度人的饼,中午喝上碗华人的粥,到了晚上又去吃点马来人的辛辣食物。她强调,这早已融入到了新加坡人的日常。

  这些还只是表面上的,更多的措施体现在政策的细节之上。文化融合,需要的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动。比如,新加坡独立后不久,就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计划,通过政府统一建设大量的“组屋”,来满足全体国民居住的需求。组屋政策的实践中,每一栋楼内的住户比例,也同新加坡人口的构成比例相同。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都住在同一楼宇内。甚至在房屋交易时,也规定了只能在同种族间进行交易,从而防止房屋在几度转手之后,组屋内的居民构成失衡。同时,对于有权购买或租住组屋的永久居民,在同一栋楼内的居住比例也有限制,以方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本地社群,而不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聚居。在新加坡较早的组屋区大巴窑,记者看到,虽然这里的居民肤色不一,语言不同,但相互间都是发自内心地打着招呼。社区公共空间内展示的“好邻居”奖,也给人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满满的归属感

  文化多元,可以说是新加坡的底色。利用好这层底色,则可以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以归属感。

  2018年11月,平安壹账通在新加坡开设分公司,开启海外布局。到现在为止,平安壹账通已通过新加坡这个桥头堡,打开了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七个周边国家的市场。在平安壹账通新加坡分公司,记者问CEO陈敏如,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把进军海外的桥头堡选在了新加坡?陈敏如的回答很干脆,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她认为,在新加坡,公司能够很容易就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为己所用。目前,平安壹账通新加坡分公司有来自15个国家的员工,60%的员工都是年轻人。而和当地大学合作建设的平安学院,将来也能为公司源源不断输送各类人才。当然,陈敏如随后也谈到了营商环境优良,平安壹账通落户新加坡的审批手续,办得极快。不过,她强调,这些都是次要的,人才是公司最看重的一点。

  而怎样才能招来更多的人才,留住人才?杨莉明用了句很接地气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让他们觉得生活在新加坡很舒服”。

  一方面,是物质上的满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居者有其屋”的计划,这一计划极大地增强国民的归属感。时至今日,新加坡在全岛3个住宅区、23个市镇已经完成超过100万个组屋单位。全新加坡有超过八成的人居住在政府组屋。据负责组屋建设与出售的建屋局负责人介绍,与组屋建设配套,1968年,新加坡推出了公积金购屋计划,这为大多数新加坡人成功拥有自己的住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现在,新加坡的组屋有适合单身人士到三世同堂不同家庭构成的5种面积不一的房型,而价格,同样地段的商品房会是组屋的3倍左右。这位负责人坦言,每出售一套组屋,建屋局事实上都是亏损的。不过这个亏损的部分,都会由新加坡政府买单,从“居者有其屋”计划推出至今,建屋局累计获得政府补助金大约为315亿新币。至于电梯翻新计划、家居改进计划、乐龄易计划、邻区更新计划、选择性整体重建计划等,更无不是在从各个角度来提升组屋的吸引力,确保社区的设施能够符合居民不断变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满足。新加坡政府全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为所有人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满足他们的交友需求,努力确保每个到新加坡生活工作的人,都不会有受到排斥或者遭受不公平的攻击的感觉。新加坡多元和包容的特性也为这精神上的满足提供了保障。

  同时,新加坡政府还注重帮助国民提升自我。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肯定会不够用。新加坡政府认为,要让任何人在事业发展的不同时间点都有机会吸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在职场上发挥作用。为此,政府为每个公民都开设了一个“技能创前程计划”的账户,并在里面存了500新币,使用者可以用这笔钱来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利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无论是在校学生、职场新人,还是在职场打拼半生的中年人士,又或是白发老人,都可以从该计划中受益。从2015年至今,大约有40万新加坡国民已经使用过这个计划。

  这一系列的政策,层层配套,为从世界各地来到新加坡的人才和新加坡本地人提供了归属感,有了充足的人才资源,经济的腾飞也就有了最基础的支撑。

  新加坡贸工部部长陈振声的话,很有意思,“新加坡是个很小的国家,我们不敢在国家建设上犯一点的错,一点点的失误都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所以任何的举措都会慎重考虑”。在这种慎重的态度下,是精打细算的安排,是步步为营的建设,是国庆庆典上民众纷纷自发参与的热闹,也就是杨莉明说的“生活舒服”。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林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