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界 文化无边

2019-08-19 08: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文化相邻,地缘相亲,文化一脉”,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成长基因。

  由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文旅厅联手打造的首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将于8月24日启幕。届时,汇集长三角地区的18台共22场舞台艺术精品会在苏城展演,同时,更多的书画展、苏工苏作展、诗歌吟诵、旅游推介等文化活动将各显神通。这个富集文化因子、兼容文旅的艺术节,以展现当代江南风采的面貌应运而生。在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江南文化站上了新的历史平台,必定展示出新的活力。

  时代需要精品,人民呼唤精品。纵观中国文化史,江南文化肯定崛起于中原文化之后,但在此后的岁月中,受中原文化和齐楚文化的启发和滋养,却也形成努力赶超之势。《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这一“让”,失之西北,收之东南。一时之争,争夺的是眼前政治权力,一个官位,独胜;一时之让,图的是将来经济发展,一方富足,多赢。客观效果上,二位先人这次伟大友善的礼让,伟大智慧的奔走,在华夏版图的东南,描绘并缔结了在往后岁月中富饶秀丽的江南。随着北方战事频繁,人才和技术避乱南流,江南明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民间更是夸张地称道:“一部明清文化史,十之八九在江南。”江南由传统之蚕茧脱颖而出,繁衍新的生命,编织新的锦绣。

  打出江南牌,彰显自信心。苏州以往也做过不少回这种牵头的东道主,或以昆剧,或以评弹,或以粉画,或以园林,都获得喜人佳绩,锻炼和培养了自信,提升了展示自我服务他人的能力。但相对今番首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如同花开并蒂,不再是以往的那种“单刀会”,而是综合实力的“群英会”。艺术相通,当单个方面的成就造诣高到一定程度了,就一定会辐射并汲取兄弟艺术,所谓有高原未必有高峰、而有高峰必定有高原。综合实力最能造就“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双赢和多赢。

  江南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有界,文化无边,在加强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共享的一盘棋意识中,推进江南文化研究,并常怀感恩敬畏之心,是当今文化精英的共识。那么,江南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当然是生生不息、卓然独立、历久弥新的吴越文化。长三角城市群就是以吴越文化为底蕴,“文化相邻,地缘相亲,文化一脉”,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成长基因。

  抓住新机遇,拓展新格局。苏州人从来不缺少自信,一代代的前贤给了后人足够的底气。但膨胀的信心也可能是柄双刃剑,过多陶醉在前人的辉煌也未必不会诞生新龟兔赛跑寓言,不如用近忧来消解远虑,用自己的作为致敬先贤。“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人的格局越大,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并随着这种视野的转换拓展,产生新的体验和新的领悟。苏州人最善于学习,从时间之纵学自己的先人,从空间之横学外邦的能人。这次举办的江南文化旅游节,提供了较之以往更为广阔的平台,有利于校正以往“摸象”的格局,也自然有利于知己知彼,“不日新者必日退”,保持精进态势,日日新我。

  以融合之心,创融合之艺。以往的实践证明,苏州人最擅长或者其最过人之处,就是这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君不见苏州园林艺术,不正是融汇了建筑、植物、绘画、理水、哲学的诸多门类方惊叹世人的吗?君不见吴门画派,不正是融诗、书、画、印于一炉才执明清数百年艺坛牛耳的吗?得益于北方文化的滋养,回过头来感恩反哺,不就是风雅中“高风”和“雅量”的最本色含义吗?

  在当代文化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尤其对经历千百年应运而生的长三角江南文化报以巨大的信心和瞩目,既是看重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对今天生活的照映,那些清新的、隽永的品格令人向往美好的生活,又是期待继承了吴越文化基因的人们能抒写出更瑰丽、更精彩的未来。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林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