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冷门行当成京剧发展短板

2019-08-16 09: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别让冷门行当成短板

  从日前结束的全国武戏展演到即将于年底启动的全国净行、丑行暨武戏展演,观众不那么熟悉的行当、剧目、演员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在丰富京剧舞台与市场的同时,也让京剧界愈发正视、思考并着手解决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京剧传承、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具体表现比如重文戏、轻武戏;重视老生、青衣,小花脸、小生等行当相对遇冷;强调表演,乐队、管理等方面重视不足等。从院校人才培养到院团开展业务,这种不平衡现象都存在。显然,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短板,都会影响京剧艺术的整体发展。因而,京剧传承、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面对和解决。

  当然,面对问题也不必夸大其词。历史地看,京剧自有其生态,总的来说,京剧文戏数量多于武戏,以老生、青衣为主演的作品,数量多于以小花脸、小生为主演的作品,这是艺术特色、行当分工、时代背景、观众审美选择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必要为此作翻案文章。需要今人反思的,是那些失落了的优良传统。

  京剧的作品特色与演员能力相得益彰,从这个角度来说,京剧各大流派都是在技艺全面的基础上彰显个性特色、推出拿手好戏的,而后人的继承往往着重流派知名剧目,抓住流派的特色并予以放大,而忽略了流派的全面、扎实。比如,荀派擅演花旦戏几乎人尽皆知,甚至不少观众将荀派等同于花旦,实际上,荀慧生的刀马旦功力深厚,武戏水准了得且颇具个性,但荀慧生拿手的《辛安驿》等戏,在今日舞台已经难得一见。再如,今天的观众大多知道程派的特点是幽咽婉转、多演悲剧,但程砚秋早年演过许多花旦戏,风格独特,而今几乎失传。京剧传承发展不可偏废,首先在继承上要注意全面,演员对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剧目储备,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从生存发展角度应对上述不平衡现象,管理部门、艺术院团、有关高校应该给各行当、风格的演员、学员以平等、适宜、充分的展示机会和舞台,对发展比较困难的行当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并解决困扰演员的实际问题,比如相对小众行当的演员怎样发展、“成角儿”,武戏演员受伤后如何保障待遇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利于改善目前存在的不平衡现象。近年来,各类相关展演、培训班的有序开展,效果显著,令人充满希望。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邵希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