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中华传统晒书大会”活动侧记

2019-08-14 08: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8月6日,在庄严肃穆的钟鼓声和古朴凝重的乐舞表演中,山东曲阜明古城的大门向前来拜谒的嘉宾徐徐打开。这是一次特别的祭孔仪式,来自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图书馆、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的嘉宾沿着神道缓缓前行,在杏坛前敬献花篮、贡书献礼、恭读祭文,怀着尊崇之心缅怀至圣先师孔子。这是“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启动仪式的祭孔仪式,仪式后,嘉宾参加了在孔子博物馆举办的晒书大会与相关座谈活动。据悉,“中华传统晒书大会”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各省古籍保护中心,从农历七月初七至八月初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晒书活动。此次启动仪式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孔子博物馆、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

  鲁壁之光,光耀千古

  祭孔仪式完成之后,孔子研究院原副院长孔祥林站在鲁壁前,讲解了其背后的故事。

  “秦始皇发动焚书坑儒后,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不忍书被毁,便将《尚书》《论语》等经典作品偷偷藏在孔子故宅的墙壁内,随后隐居并终老于嵩山。这些书最终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孔祥林说,“到了西汉时期,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被封为鲁王。据说,他在扩建宫室而拆除孔子故宅时,从墙壁里发现了孔鲋所藏数十篇经书。”这些经书与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的经书在字体和卷数上都有所不同,此后便有了儒家学派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

  鲁壁藏书的故事一直为历代文人所津津乐道,宋代文学家王禹偁在其《鲁壁铭并序》中写道:“文籍不可以久废,亦受之以兴……其废也,赖斯壁以藏之,其兴也,自斯壁而发之。”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孔庙内筑此墙。

  “儒家文化在世界上有着深远影响,《易经》在20世纪受到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推崇,比如,丹麦一位名叫玻尔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把太极图作为家族的族徽。”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李勇慧说,“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是因为我们有藏书、写书、护书的传统。此次晒书大会的举办,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一次向全社会分享优秀文化遗产的契机。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必定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也是对孔子大同思想的一种继承。”

  分享古籍,消除隔膜

  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饶权表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华传统晒书大会,请古籍收藏单位馆长、人文学者、保护专家、非遗传承人亲自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意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晒书大会、品书沙龙、系列讲座、珍品展览、交流研讨、体验互动,使公私藏家、广大民众一起分享古籍知识、传播保护方式,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古籍中的真善美深入人心,让晒书大会逐渐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节日。

  藏书家韦力对此次晒书活动的举办给予高度评价。“从传统意义上讲,在文博界,古籍之外的东西都叫文玩。世界各国对书籍的重视是一致的,都会把包括古籍在内的书专门收藏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图书馆,其他文物则统一放在博物馆,从中可见古籍的重要性。”韦力说,“但愿意接触和能接触古籍的人不多,此次晒书活动在古籍和民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看古籍实物与看影印本是不同的,它能让民众走入其中,慢慢地产生兴趣,并能逐渐培养出发自内心的爱。没有这种近距离的感受,人们和古籍之间总会有一层隔膜,如何打破这层隔膜,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档案碑拓,传承文脉

  晒书大会期间,孔子博物馆向社会展示了孔府珍藏的档案、古籍、拓片等藏品。在孔府档案中,有反映宗族管理的《孔氏祖训箴言》等;在孔府珍藏古籍中,有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清康熙二十八年《幸鲁盛典四十卷》,以及在碑帖普查编目培训过程中发现的《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和《圣门礼志》等。“此次孔子博物馆晒的藏品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史料类,比如孔府档案;一类是藏书类,包括线装书和碑拓等。这些碑拓都十分珍贵,其中一些藏品不但是皇帝赏赐的,还是宫里制作的,市面上很少见,格外珍贵。”韦力说。

  据介绍,孔府档案历经400余年历史,共计30余万件,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时间跨度最长的家藏档案文献。这些档案记载了有关衍圣公袭封、选官、朝觐等,涵盖政治、经济、科举、重大事件等方面,对于研究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据专家介绍,宋代以后,朝廷封赏给孔府大片土地用于祭祀,至清乾隆年间,孔府名下土地达100多万亩,遍及五省二市,这便能窥见孔府作为“第一大贵族府邸”的盛况。

  据悉,除山东曲阜外,晒书活动还以线上、线下等形式,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国图发起的此次晒书活动得到了各大古籍收藏单位的支持、专家的嘉许和民众的认可,更好地让大众感知古籍魅力、激活经典、传承中华文脉。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林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