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协同帮扶:产业兴起来 就业热起来

2019-05-23 08:04 来源:人民日报

  “没想到家门口也能挣钱。”家住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三门塘的谢老汉,曾经常年与儿子辗转在外打工。去年,谢老汉回到老家开起了餐厅,没有奔波苦,腰包也能鼓。

  谢老汉所在的三门塘景区,是天柱县脱贫攻坚的重点项目。近年来,在央企华侨城集团的协同帮扶下,景区逐步健全运营机制,完善了旅游服务中心、商业街、木栈道、污水处理场等配套基础设施,游客量逐年增长。不少像谢老汉这样的当地群众开始返乡,吃上了“旅游饭”。

  资金投进去 品牌创出来

  “几年前,我们这里缺乏产业,许多人都选择外出务工,现在,三穗鸭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越来越响,回家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三穗县养鸭传统由来已久,当地60%农户都是经验丰富的养鸭人。目前,华侨城正联合当地政府探索产业扶贫模式,一方面,贫困户可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获得华侨城的资金扶持,自主进行养殖,或通过流转土地租金入股企业、合作社参与分红,也可通过务工获得收益;另一方面,华侨城旗下康佳集团资助当地打造三穗鸭地方品牌,利用用户平台扩大销售。华侨城还推动与当地龙头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引入战略资源、股权投资等培育品牌、拓展销路。

  华侨城还组织三穗、天柱两县4批81人次基层干部,到集团进行培训。通过“文化旅游+美丽乡村”“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华侨城已在两县投入定点帮扶资金累计5000多万元。

  解医疗难题 纾民生之困

  “过去我们就是‘铁皮’医院,5个门诊分散在几个铁皮房里。”杨天著是天柱县中医院的院长,谈起以前的医院设施,他打趣地说,这里的医护人员都曾是“铁人”。2012年3月,他们告别铁皮房,搬进了1000平方米的新大楼。原来医院只有40张床位,如今已容纳210张,门诊规模也扩大至6个住院科室、9个门诊科室。

  医院新大楼,是华侨城集团出资援建项目。此外,华侨城还援建了三穗县妇幼保健院的主楼,捐赠了10辆救护车,并为该县台烈镇寨头村小学建起了食堂大楼。据统计,十几年来,华侨城集团在两县的文教、卫生等方面援建帮扶项目达107项,资助贫困学生5431人次。

  华侨城集团先后选派多名党员干部前往天柱、三穗两县挂职,尹剑便是选派的代表之一。在台烈镇寨头村挂职第一书记,尹剑发现当地有很多无房户、危房户和贫困农户,他采取易地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举措,让村庄面貌一新。

  华侨城干部王日新挂职天柱县副县长后,了解到石洞镇水洞小学145名学生中有68名贫困生,食堂年久失修,教学设备简陋。他主动与华侨城党员大型募捐活动对接,募集教学物资,筹措改造资金。

  帮到根子上 扶到紧要处

  据统计,2018年,华侨城集团通过定点帮扶系列活动,共募集近200万元爱心款及爱心物资。

  华侨城集团党委发动全国55个城市共6万多名员工,集体参与“同心·同行”定点帮扶工作,发起党员捐款活动,捐款额达70.42万元。

  华侨城集团工委会、团委等部门结合两县实际需求,以文化扶贫、困难帮扶为重点,发起“暖心·同行”物资捐助活动,两县的孩子们用上了华侨城捐赠的辅导教材和读物、文体用品,换上了崭新的被套,办公室也增加了电脑、打印机等电子产品。

  “精准扶贫一定不能走样,所有扶贫合作项目都必须附带解决当地贫困人口就业数量的条件,帮到根子上,扶到紧要处。”华侨城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段先念表示。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林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