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当与百姓血脉相通

2019-02-22 08: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四大名绣蜚声内外,为何新疆哈密天山乡也能因为刺绣而成为民间文艺之乡?孔雀舞、扇子舞、狮子舞等中国舞蹈各具特色,山东菏泽大屯镇有何特殊舞技得以跻身民间文艺之乡?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为何彝族服饰让四川凉山新城镇当选民间文艺之乡?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全国175个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入选。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民间文艺之乡,让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让祖国的文化土壤色彩斑斓。

  除了美术、戏曲、体育等非遗项目外,摄影、合唱、油画等样式也成为民间文艺之乡打出的特色牌。在去年新修订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和管理办法》中,“被当地群众普遍熟知和认同”“拥有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品牌项目”“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富有活力,当地群众文化认同感强”等内容,透露出一个信息:接地气、有人气是评选的重要标准。传统项目也好,新兴门类也罢,只要能装点起一方土地的文化氛围,就能打造出群众文艺的特色品牌。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为了留住“即将消逝的美丽”,避免成为“博物馆的摆设”;而作为群众文化示范性活动,评选民间文艺之乡,则以文艺活态传播、深入人心为前提。在陕西安塞,会表演腰鼓的将近万人;在河北吴桥,“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成了人尽皆知的地域名片;在江苏无锡丁蜀镇,陶瓷从业人数占常住人口总数的43.5%,1.2万多家家庭作坊形成开采、加工、销售、科研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或因为带出一条致富路,或因为茶余饭后众口传唱,这些文艺形式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扎根于那片山水,浸润到当地人民的血脉之中,拔不出、分不开。

  相比一些地方文化下乡叫好不叫座,一些非遗项目只能在展示馆里勉强维持,民间文艺之乡无疑有更多的受众与知音,观众成为演员、欣赏者成为从业者的情况亦不在少数。有人说:基层就是大舞台,群众当中有高人。民间文艺在为群众奉上一道道文化大餐的同时,也要从人民当中汲取“烹饪技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民间文艺为人民“输出”文化活动,人民为民间文艺“输入”源头活水,这样的动态平衡使文化永葆活力。

  从民间文艺之乡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国家园林城市到全国文明城市,“国字号”荣誉是不少地方为之奋斗的工作目标。但名头不是噱头,称号莫作口号。相比往年公布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名单,这次的名单中,有的县乡首次亮相,有的则已落选。原文化部规定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命名周期为3年、已命名的在下一次评审时需重新申报,也是为了砥砺地方不要躺在功劳簿上止步不前,做好传播推广、人才培养等工作,让民间文化始终与百姓血脉相通。

  大腔小调等民歌唱出了山西左权温柔质朴的民风,而木版年画早已与天津杨柳青的名字紧密相连。正如一位人类学家说:人是文化的存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诗与远方或油盐酱醋,无论何种形态,文化都要扎根于土地、落实于个人。文化深入日常生活,群众成为民间文艺的主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有了不竭的力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