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宫亮了说起

2019-02-22 08: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这两天,故宫博物院又引发公众新一波的关注。正月十五、十六,故宫博物院推出“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首次面对公众开放夜场。灯光绘制的《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在古城墙上铺陈开来,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五位皇帝御笔的“福”字在太和门轮番映出,行云流水的民乐声在东雁翅楼悠长婉转地奏起……“唯美绝伦”“美轮美奂”“美哭了”,元宵节“放大招”的故宫博物院又圈粉无数,引来新一轮的观展热潮。

  浏览全国各地各大博物馆,笔者发现,不止故宫博物院,河南郑州、浙江杭州、四川广汉等很多博物馆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为观众提供独特的参观体验,让公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河南博物院,除了推出猜灯谜、制作灯笼活动,还举办了元宵节专场音乐会,并设置了听音识曲、乐器小“识”等多个互动环节,让观众在博物馆里“闹”元宵;为了配合正在展出的“玉魂国魄——荆州楚国陵园和贵族墓出土玉器展”,西湖博物馆邀请观众体验玉器精美纹饰的“诞生”方式;在三星堆博物馆,上百位演员身着古装,在三星堆园区祭台前呈现3000多年前古蜀人的祭祀场景,让观众在体验传统中感知历史。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如今,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衡量一座博物馆是否“合格”的标准,不仅取决于其馆藏文物丰富的程度,还在于其在多大程度上与人民大众的生活产生连接。近几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指示,可以看到,为了让博物馆“活”起来,各地博物馆做出了种种努力和积极的探索,展览展出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贴近观众,使得博物馆不再是高冷殿堂,让“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珍贵文物以“接地气”的方式走向大众,让“国宝”背后的历史内涵、人文典故得到传播传承。同时,很多博物馆推陈出新,引入新科技手段,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让更多人爱上了逛博物馆,很多展览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

  博物馆“活起来”的成果让人欣喜,同时也应该看到,博物馆要发展长远,还需要博物馆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在文物资源的基础研究方面下功夫,因为只有研究到位,才能活化充分;另一方面,博物馆“活”起来的方式也要有节有度,要拒绝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打着“探秘”“真相”旗号的“文物秀”等做法,虽然能够吸人眼球,但带来的恶果却是变相消解传统文化的价值。期待更多的博物馆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展览活动,拉近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竭尽所能地“让文物说话”,让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不仅在博物馆中,也在百姓的生活中“活”起来,“活”起来的博物馆才能散发出经久不衰的迷人魅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