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沉银 一次盛世考古的创新实践

2018-10-19 13:43 来源:四川日报

  9月26日,“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落下帷幕。3个月里,大展吸引了无数观众慕名前往。永昌大元帅金印、蜀王金宝、“西王赏功”金银币等精美文物,让人大开眼界。江口沉银的国博首秀,也是国博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的首个展览。展览引来业界盛赞:江口沉银考古成果展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公众关注程度,都当得起在国博亮相。

  在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即将在成都召开之际,江口沉银考古成果展也将于10月21日亮相四川博物院。回首江口沉银从民间传说到被科学考古证实的历程,不难发现此次发掘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考古探索与挑战,它再一次让人们相信:传说与历史之间,也许仅仅只隔了一次考古。

  一次很“燃”的展览 数万观众争睹风采

  6月26日,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国博盛大开启。这是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第一次完整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在此之前,江口沉银项目刚刚获得2017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当文物揭开神秘面纱,人们为之久久驻足。这次展览,从江口沉银两次考古发掘出水的4万多件文物中精选出了500件文物,价值连城,全方位展示了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现场,不时有人惊叹,“一直以为张献忠藏宝是民间传说,没想到居然就被考古专家们证实了!”

  这正是江口沉银考古项目令人钦佩之处。在大家都把江口沉银当成传说的时候,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考古院”)却根据彭山江口近年连续出水的零星文物和相关史料记载,大胆求证、严谨论证、科学发掘。

  “石牛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300多年来在成都平原广为流传的张献忠千船沉银的民谣,并非虚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曾在国博参观展览时点赞,“事实证明:一个微小的切口同样可以引出重大发现。江口沉银考古发掘弥补了文献的缺失。尤其是发掘出水的大量银锭,对于了解明代财政史及明代中后期的财政制度变革非常重要。”而曾主持殷墟发掘的著名考古学者唐际根,则对四川将考古成果及时面向公众展出十分赞赏,“这次发掘及展览,将进一步提升四川的知名度和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此次展览,还是作为中国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的国博主动发出的邀请。今年3月,国博副馆长谢小铨专门赴江口考古发掘现场考察。3月下旬,省文化厅主要负责人在国博与国博馆长王春法不到半小时的会谈就敲定展览事宜,江口沉银也由此成为国博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的首展。

  一次很“炫”的发掘 完成全新的考古探索

  江口沉银考古发掘,对公众而言可能更关心出水了多少宝藏。但对考古人员而言,却在于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理论、手段进行考古。

  这是一次全新的考古探索和挑战。

  它不仅是四川省内首次水下考古发掘,也是国内首次内水区域水下考古发掘。首创的围堰水下考古的全新模式、发掘过程中运用大量科技手段,为今后滩涂考古浅水埋藏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工作式范和借鉴经验。

  考古发掘前的准备工作十分扎实——先做陆地调查了解遗址范围和文物分布规律,再联合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进行水面探测。

  内水区域考古没有范例,水下文物的埋藏情况比陆地更为复杂。于是用电阻率成像法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寻找文物富集区,再围堰抽水。在岷江枯水期的围堰区,6台大功率抽水机昼夜不停排掉积水,场面浩大。

  这是一次很“炫”的考古。江口遗址考古发掘是一次传统考古发掘与高科技技术手段的结合。在前期准备、发掘过程、后期整理等工作阶段,使用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等大量科技手段,保证了考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是新技术运用于考古工作的一次积极实践。

  磁法勘探,可以用来配合确定遗址具体范围。

  探地雷达,可以推断出地下介质的空间位置结构、形态和埋藏深度。

  正是因为先进技术的运用,让深埋江底的文物无所遁形。

  即使在考古清理阶段,他们也花了不少心思,采用了机械配合人工的方式加快清理速度。根据前期出水的文物具体情况,省考古院还有针对性地制定金银铜铁木等不同材质的文物保护方案。考古发掘现场有专门文保人员,并配备文物移动医院。

  连续两期的考古发掘,4万多件文物成功出水。此次发掘,成功破解了江口沉银的历史之谜,为研究明代中晚期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成为本世纪明清史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也当之无愧成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公众考古 让公众了解考古走进考古享受考古

  在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终审评委、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曾这样评价江口沉银项目获奖:“考古发掘的同时开展公众考古活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发掘全程都有志愿者参与,这在全国尚属首次。”而“十大考古”的评选标准,充分考虑了公众的参与关注度。因此,江口沉银遗址保持开放的公众考古态度,增加了入选的重要筹码。

  事实上,江口沉银遗址项目展开的公众考古不仅贯穿考古发掘始终,更一直延续到赴国博展览期间。招募考古志愿者,组织走进博物馆、图书馆、高校、中小学等展开讲座,各种方式激发了公众参与考古的热情,拉近了考古与公众的距离,扩大了考古对公众的影响力。

  在江口沉银遗址2017年初展开考古发掘时,省考古院便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募志愿者和实习生,让他们亲身参与江口考古发掘。两年共收到1200多人报名,最终从中选出15名志愿者参与了发掘。他们来自于不同专业和不同地区,在发掘过程中亲身参与考古工作的各个环节,体验了考古的乐趣。同时,他们都是年轻人,考古工作相关信息也通过他们传递给同龄人,“公众考古”不再停留在形式上。

  对于更多关注江口沉银的普通公众,在“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开放日以及各种讲座,则成为他们了解考古的窗口。

  由于江口沉银的发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4月18日,省考古院公众考古中心等单位主办了“走进2017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发掘现场”的公众开放活动。10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历史文物爱好者来到发掘现场,在考古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发掘现场和出水文物。全新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引起公众极大兴趣,很多公众在现场表示这与他们原先认知的“考古即是挖宝”有很大不同,这次活动让他们了解了什么是考古。而参观出水文物的活动,也不再停留在猎奇的层面,考古人员专门为他们讲解了文物背后丰富的历史,让公众更加深入了解文物的内涵。

  面对社会的关注,此次考古也主动与媒体合作报道考古发掘过程与成果,两年中先后多次发布发掘成果。与此同时,更是主动走进社区、学校,让公众分享发掘成果。省考古院院长、项目领队等专家,分别走进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进行巡回演讲,走进彭山三中等中学,为同学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在山西博物院、四川省图书馆等举办公众讲座。在江口沉银考古成果展赴北京展览期间,系列讲座也走进了北京的学校。

  公众考古,历来受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视。2010年,省考古院就成立了国内较早的公众考古中心;2013年,成立全球第一家虚拟考古体验馆。多次举行的公众考古活动,让文物得以“活”起来,帮助公众得以真正了解考古、走进考古、享受考古成果,并更多地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成为守护和延续中华文明的新力量。

  这些精品文物不容错过

  江口沉银连续两期考古,出水文物超过4万多件。考古出水文物成为公众了解明代中晚期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一扇窗口,其中包括蜀王金宝、明藩王府以及张献忠册封妃嫔金、银册等文物,更是举世罕见。在21日四川博物院举办的展览上,这些文物一定不要错过。

  蜀王金宝

  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明代藩王金宝实物。在《明史·舆服志》中有关于金宝制度的记载:皇太子为储君,金宝,龟纽,篆书“皇太子宝”,其制与皇后宝同。亲王亦授金宝,龟纽,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文为“某王之宝”。亲王世子,袭传亲王金宝。在江口出水的这件明藩王金宝,其乌龟造型的钮已经断离,但仍可清楚辨识出底部篆书的“蜀”字,因此可以确认为蜀王金宝。由于每个王府拥有的金宝只有惟一一枚,在分封时代代代传袭。因其数量稀少,也就特别珍贵。这枚金宝出现在江口沉银遗址,可能就是张献忠洗劫蜀王府后得到的财富之一。

  三眼火铳

  这件文物尽管泡于江水中数百年,已经锈迹斑斑,当年却是威力巨大的火器。既可以远距离射杀敌人,也可近战砸击。它的出水,为佐证江口遗址为战场遗址性质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并且印证了文献中战争曾采用了火器进攻的记载。

  “西王赏功”金币

  “西王赏功”金、银币,是张献忠作为大西王时嘉奖部将战功所用。在江口沉银遗址发掘之前,因为其存世稀少,一枚“西王赏功”金币在2011年嘉德士春季拍卖会上,以230万元的价格成交。江口考古发掘文物中,包括了数十枚“西王赏功”金、银币。

  金册

  在江口沉银出水文物中,有多枚册封金册。其中既有抢夺自明藩王府的,也有张献忠建立大西国后封爵妃嫔的金册。这枚金册抢夺自藩王府,正面刻“維嘉靖二十三年歲次甲辰十二月乙丑朔二十六日庚寅皇帝制曰朕惟太祖高皇帝之制封建諸王以隆藩屏必擇賢女以為之配榮”等字样。

  明大顺二年铜“离八寺长官司印”

  此印并非此次考古发掘出水,是四川博物院馆藏一级文物。它是大西政权授予甘孜州道孚县离八寺的铜印,说明大西政权与甘孜州藏民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印背镌刻“离八寺长官司印”,“礼部造,大顺二年正月 日”,侧镌刻“大字六百六十二号。”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