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力量来自哪里

2018-10-19 13:35 来源:甘肃日报

  五四运动时有一种看法是要废除中国的汉字,现在我们不但没废除汉字,而且汉字在走遍世界,这就是从极度的不自信走向自信的体现。一个民族的自信和自强要经过相当漫长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建立在中国几千年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境界

  大家常常让孩子读《论语》,《论语》的《乡党篇》里,整篇都是记载孔子的行为方式,不同场合、不同季节的行为方式,吃什么、穿什么、怎么上下班等。

  为什么《乡党篇》要计较这些东西呢?因为孔子所处的春秋正是乱规矩的时候,天下大乱。孔子说,不能再这样,我们得讲规矩,但没人听他的,于是他周游列国,去说服君王。战国时代杀人太多,孟子就站出来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下来性是善的,但是社会把人带坏了,我要把人性复归到善的地方去。孟子提倡要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有了这“四心”,就可以做一个君子。

  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他们认为世道太乱了,不好弄。用老子的话来讲就是“白费劲”,庄子连“白费劲”都懒得说,彻底就不干了。总的来讲,老庄和孔孟比较起来就是,由人世间转向大自然,由爱他人转向贵自我,由重人伦转向重天道。

  与儒、道不同,佛教完全是外来的。佛教认为万法有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但是联系永远都是短暂的、变化的,永恒是什么?是空。空不意味着终结,而是认识到了痛苦的根源,以此保持自己的自觉。佛教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欲望就是自己的痛苦,即便不能完全解脱痛苦,至少可以解除一部分。

  儒、道、释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混同一气,它们渐渐融合成为一个思想体系。古代统治者用儒家思想治国,用法家思想惩戒,用道家思想和释家的思想做适当的调节;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孔子指导你向“前”走,走得累了,可以像老子一样向“回”走,可以坐下休息,像庄子一样“自”顾走,而佛家则是眼睛一闭,没有“走”。这些思想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自我调节的人格链条。

  中华传统文化的盛世气象

  中国古代出现了几个盛世,以汉唐最有代表性。

  汉朝干了几件事奠定了中国思想的基础。春秋战国以后还没有一个王朝来系统整理百家争鸣,汉朝做了这件事:“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就是从这时确立的,读《诗经》了解世界的多元性,读《尚书》了解中国的典章制度,读《春秋》了解古代的历史,读《周易》了解天下的兴亡变化,读《礼记》知道世间的规矩。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学说、天人感应学说和三纲五常学说,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思想基础。

  盛唐又是一种气象,我们用很小的数据来说明问题。唐代首都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皇宫大明宫354公顷,相当于4个故宫,7个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6个巴格达城,3个凡尔赛宫,12个克里姆林宫,13个卢浮宫。

  这说明盛唐有很强大的物质基础。1200多年前靠什么养活100万人口?大运河就非常重要,从南方把粮食运到洛阳,再转运到长安。长安100万人口中有2%是外国人,《唐户令》规定,外国人来做买卖,做一年买卖的免三年的赋税,做两年买卖的免四年的赋税……这就是引进外资。外国人还普遍参政,有好多外国人在唐朝做官,安国(安息)人安附国,父子三人长期在唐朝为官,被封为男爵。康国人康谦任安南(今广西地区)都护府都护,高句丽人高仙芝任河西节度使,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晁衡)担任安南都护、御史中丞,可见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国度。

  汉朝的盛是地域广大,奠定制度;盛唐的盛是广开国门,需要极大的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的浪漫情怀

  前面讲到思想、讲到王朝,但一个王朝也要有情怀。大家看到明月高挂的景象,想到的诗里肯定包括《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没有故事,没有具体的人物,没有情节,但被评价为横绝全唐。

  张若虚是初唐时期的人,他写了一种很惆怅的心情,感伤但不悲伤,很美好,充满了期待,就像一个人在十五六岁青春期的时候,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淡淡的忧伤,同时又满怀希望。

  古典诗歌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就是酒,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很有才华,但是又不被重用,所以写诗抒发内心,治疗自己。很奇怪,他表达牢骚和痛苦的时候,人们从诗里找到的不是压抑和沉郁,反而有巨大的解放感。换句话说,这个人不但善于拯救自己,也善于拯救千百年之后跟他有同样遭遇的人。

  古典诗词换不成白菜,也换不成辣椒,也换不成酒,但最大的用处是能洗涤灵魂,让人在痛苦时看到希望,在绝望时找到前途。伟大的作品总能写到你生命最核心、最柔软、最敏感的那个部分。“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的痛苦是黄河之水从天上来,他的痛苦是万古愁,他把人世间的痛苦夸张到了最极限的时候,后代人读的时候却得到愉快和解放。

  所以,中国的古典诗歌是我们伟大民族、伟大文化的创造性成果。我们每天在忙不同的工作,很少谈到诗词,但是当我们真正吟咏诗词的时候,就能够从中获得无穷的力量。

  (摘自《新华日报》2018年7月27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