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补没了 还进影院看电影吗

2018-09-22 14:28 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早报

  原标题:票补没了 还进影院看电影吗

  近日,电影票票补全面取消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据传相关新政为4条:停止一切线上票补,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第三方售票手续费不高于2元(含票务系统),院线/影投不得参与分配;线上售票商对影院的结算周期从今年10月1日开始变成8日内结算,明年十一起要求即时结算;未获得发行通知的不得开启预售,网络售票平台数据需要同步上传至专资办。截止到昨天记者发稿时,电影局方面尚未发文,但岛城业内人士表示,9月上旬,有关部门曾召开取消票补的通气会。据悉,新政很有可能从10月1日起执行。对于业内人士,他们关心的是取消票补会不会引发行业洗牌;而观众的诉求更为直接——还能不能买到便宜票。电影票会不会涨价?取消票补会不会损失票房?记者采访了岛城各影院相关人士。

  票补始自2014年

  所谓票补,简单说就是“票价补贴”,即当消费者从电商平台购买的电影票价格低于片方限价时,其差价由电商平台支付。假如一部电影的票价最低限价是30元,而平台给出的价格是9.9元,那这部电影的票补就是20.1元。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票补时代从2014年开始,先是当年暑期的《变形金刚4》开票补先河,紧接着是国庆档的《心花路放》创新推出了补贴幅度极大的“电影预售”,各方平台频见9.9元的低价预售票,甚至更低。随着“9.9元”电影票的出现,众多影片加入了“票补”大军,而这种看上去赔钱的买卖,实际上成为电商平台吸粉、片方撬动票房预售、影院增加上座率等的 “妙招”。因其便捷与优惠,2014年到2017年,线上售票的市场占比从5%上升到80%,观影人次从8.3亿扩大至16.22亿人次,年票房从296亿跃升到559亿。很难说,许多原本没有观影习惯的人群,是否是被“9.9元”“19.9元”的电影票所吸引,才培养出走进影院的消费习惯。

  假如票补取消,“停止一切线上票补,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相当于电影票涨价,那买不到低价票的你还进不进电影院?

  购买电影票要多花钱?

  在业内人士看来,“取消线上票补”并非“电影票涨价”,而是,电影票回归到了原来价位。事实上,国内电影票的定价不完全是市场行为,在每部电影的发行通知上,片方会和电影院拟定一个“最低票价”——即影院在出售该片单张影票时,票面价格的最低额度,所有的售票交易价不能低于最低价。最低限价是在进口大片引进时开始固定下来的。为防止影院之间的竞争拉低票价,制片方必须限制最低票价,避免不断降低的票价伤及自身利益。

  10多年来,最低票价一直保持稳定。一线城市为A类城市,最低票价35元左右;B类、C类城市一般为30元,最低20元,极少数极端低价也有18元。也就是说,在北上广,观众购票价格但凡低于35元,若非片方(平台)补贴,便是影院让利。

  而到了分账时代,则是片方和平台方直接出钱,用于补贴售价与最低定价之差。一张观众只需出资9.9元的影票,如果在三四线城市,片方与平台将为其补贴10元左右,而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字会是25元。

  如新政规定取消一切线上票补,“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这意味着观众如今已被培养的、打开手机就可以享受的在线选座的购票服务,最少也会以最低票价加2元手续费的价位出现:一线城市37元,二、三线32元,四、五线20-22元。

  未来低价票的取得方式可能会变得有限,通过优惠券、信用卡活动,或者影城充值卡等方式才能购得。或许,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影院上座率。

  三四线市场将受影响?

  国内知名电影人高军认为,目前电影的三、四线市场,主要依靠的就是票补,一旦取消,会直接影响三、四线城市观众观影积极性。

  SFC上影影城青岛金狮店的经理赵坤认为,全面取消票补,让影院票价统一到同一水平线上,以低票价吸引观众的影院受影响最大,而二线市场受影响不大。他认为,票价上涨会流失一部分观众,但毕竟青岛的票价水平本来就比北上广低不少,“如果是好的影片,真正爱电影的观众是不会在乎几块钱的。 ”青岛西海岸影城董事长宋蕾则认为:“中国电影应该尊重市场,让电影市场有秩序更健康地发展。”她认为,观影成本提高了,可能在近一个阶段观众观影的次数会减少,不过随着电影市场的成熟和繁荣,观众还是会慢慢接受,理性看待市场。

  其实“限价”在今年春节档期间有过一次试水,片方联合提出减少票补,2月15日到3月2日期间,全国影院票价(观众实际支付部分)不低于19.9元;单部影片补贴票数不得超过50万张。但“限价”并没有影响票房成绩,平均票价39.7元,观影人次也达到了1.45亿的新高。所以面临票补取消,发行方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不至于形成非低价票不买的局面,“就像滴滴打车,即使没有补贴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经养成。 ”

  记者在青岛某影院随机采访了几位观众,他们表示,平时看电影的单次消费基本在二三十元,取消票补后,所能承受的最高票价30元至50元不等。这表明,养成观影习惯的观众,票价尽管可能贵些,还是会看电影的,只不过以前有票补的时候,可能是优劣通吃,现在则是筛选精品了。理想状态下,这或许可以推动实现“内容决定市场”了。所以取消票补后要担心的应该是创作者们——自己的作品是否对得起观众付出的票价?

  重回传统发行时代?

  目前猫眼和淘票票两家占据线上售票市场份额超过90%,而网售票占比已经早早就突破了80%,可以说中国电影市场早早就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

  票补终止,在很多业内人看来是重回传统发行时代的前兆。毕竟没有了在线票补这一捷径,重视线下发行会成为新的重点,影院的主动权也将随之提高。宋蕾认为,对观众服务的主动权重新回归影院,服务更直接。

  但重回传统发行时代,是否可能呢?观众习惯于中国电影的互联网化,不仅仅是因为票补带来的低价优势。而在于互联网本身对于购票习惯的升级,从在线选座节省时间成本到靠社交平台提供资源便利,这是传统发行所不具备的优势。

  片方同样习惯于互联网宣发,只是以后依靠什么平台,很难在现在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很大程度上,拥有自建APP的连锁院线可能会迎来转机。

  另外,此前由电影局、专资办、中影、华夏联合打造的“中国电影一卡通”系统,刚刚完成了项目技术改造升级,将变为“全国性的在线售票服务平台”,可“打通线上线下的通道,实现了在线充值、订片、选座、支付功能”。更新后的平台将于今年9月30日正式上线。

  从恶性票补导致的烂片当道,到大规模退票和票房注水的负面缠身,票补出现的几年时间里,伴随的是不断放大的“差评”。借助票补扶持迅速发展至今的电影市场,如今对票补的倚重程度在降低。新政消息的传出,像是决定要解开这个捆绑多年的死结,即使要付出大量清算、重整的成本,也将成为不可逆的事实。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邵希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