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枸杞为什么这样“红”?

2018-08-20 09:44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宗加镇哈西娃村过去是一个纯牧业村,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牧民生活困难。约10年前,村里的党员干部先承包一些耕地,带头试种枸杞,后带领村民种植枸杞,走上了脱贫致富路。目前,海西州逐步壮大的枸杞产业不仅对当地沙化土地的生态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还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柴达木的枸杞为什么这样“红”?答案可能是多元的,但最尤为要紧的,一是过程还原,二是链条解读。

  柴达木的枸杞“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换的意识觉醒、思维转换。在距离哈西娃村不远的一个名为“五龙沟”的地方,有一片近千亩的千年野生枸杞林。长期以来,“五龙沟”村民面对千年黑枸杞林一直处于熟悉的陌生状态,在他们看来,那就是放牧的途中摘来尝鲜或者果腹的,丝毫没有想到今后的枸杞产业会成为自己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产业。而周边一部分村民率先将“野果子”种成了“金果子”的现实,极大地震动了哈西娃村村民,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带头先行先试,带头尝试新鲜事物、替老百姓承担试错可能成本的党员干部,在一定程度上替群众“摸石头过河”,尝试水凉水热、水深水浅,逐渐带领多数群众走出惯性思维和习以为常的单一产业、“简朴”生活模式,共同去挖掘身边的“金饭碗”,去保护身边的千年枸杞林,一起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尤其可贵的是,柴达木的枸杞产业,不是一个简单的低端层次的果品、药材种植,它有一个深度加工和长产业链的长远考量。生态+产业,农户+企业,龙头+单体,政策+科技,实体+营销,从种植、加工到研发、销售四位一体,作为实现后发赶超甚至弯道超车的经验和抓手,在柴达木的枸杞产业发展中运用得十分成熟,这背后,不仅仅是种植户的收入有了稳定的保障,相关产业有可能趋向于“吃干榨尽”的产业链深层次、高阶位运行。更为重要的是,柴达木枸杞产业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紧密结合“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更加自信而更有深度地结合地方自然条件来为农牧民群众谋发展,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