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之路各具特色

2018-08-14 08: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乡村振兴之路各具特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安徽的一些乡村,充分践行这一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踏上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浙江淳安:红色旅游带动村民致富

  最近,浙江省淳安县中洲镇厦山村村民项佳元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7月11日,记者一行来到他经营的农家乐“家园农庄”。他笑着说:“昨天180多人在这里吃饭,都快忙不过来了。”距离“家园农庄”几百米远,是占地120余亩、总投资6000余万元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

  “家园农庄”于2010年开始营业,是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顾客主要是往返于附近徽开茶山古道上的“驴友”以及到周边茶山会议旧址景区的游客;2016年纪念馆落成后,来这里就餐和住宿的游客更多了。“之前一年毛收入有个一二十万元,现在每年纯收入能达到40多万元。”项佳元说。看到他的生意好,很多在杭州打工的村民都回来开农家乐了。“现在村里有4家,明年就有16家了。”

  “在一个乡村能够投入这么多资金建这么大规模的红色主题纪念馆,很值得称赞。”上海牛奶集团练江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陆忠明看过展览后感觉大开眼界,他所在公司的4个党支部34名党员此次集体来这里进行党课学习。这也是让淳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朱华民颇为自豪的一件事。

  正是在朱华民的推动下,纪念馆得以建立,并成为一座集红色教育、廉政教育、国防教育和党史研究、干部培训、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全县共22处红色资源。我们重点建设中洲茶山、枫树岭下姜和淳安县委旧址红色基地,并把这些红色资源与新农村建设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红色旅游资源,带动村民致富。”朱华民说。

  浙江德清:“洋家乐”催生乡村旅游热

  乡村旅游在国内已经有了较长的发展历程,但一直都是由农民经营的农家乐居多。浙江省德清县则不同,他们的乡村旅游由外籍人士破冰。

  2007年,南非人高天成在德清创办首家“洋家乐”,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韩国等国家的投资者随之而来。“现在我们‘洋家乐’的涵义已经进一步拓展,不仅仅指外国人在德清经营的项目,还涵盖了上海、杭州甚至本地人在我们西部山区经营的有创意和特色的民宿项目。目前,全县有不同主题的‘洋家乐’项目650个,其中精品民宿项目150余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达660万元。”德清县旅游委员会主任杨力平说。

  数据印证了德清县现已形成生态旅游发展与百姓增收致富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今年上半年,德清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83.7万人次,实现直接营业收入10.98亿元。

  德清县民宿产业的发展为富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除了每年上涨的房租,做管家、做经理、做员工……民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渠道。由于游客量大,村民们自家种的瓜果、茶叶和酿的土酒都成为客人争抢的绿色好礼。“目前,全县‘洋家乐’吸收县内直接从业人员4800余人,为乡村旅游配套的商店、交通等行业吸收县内从业人员2万多人,平均年人均收入4.5万元左右。”杨力平说。

  安徽岳西: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岳西县主簿镇大歇村,红瓦白墙、小桥流水,颇为静谧雅致。漫步其中,大歇村民间艺术馆、河畔书社、家谱文化长廊、廉政文化长廊、农耕文化园错落有致,浓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每天早上起来在村里走一圈呼吸新鲜空气,午饭后在书社看书,晚上到村里的广场跳舞……56岁的大歇村村民刘小平生活得相当惬意。上世纪90年代,刘小平担任村干部,“那个时候一心想的就是怎样带领村民致富,而现在村里对文化越发重视了。”

  大歇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近年来,该村依托良好的生态景观,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通过将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好文物古迹和传统建筑,把农民老房屋建成各类文化艺术展厅和创作室,挖掘闹花灯、戏狮子等大歇村民俗,将‘有文化’的大歇呈现给世人,大力吸引游客观光。”大歇村党支部书记汪品峰说。

  为鼓励村民的积极性,大歇村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由村集体参股的安徽大歇山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把群众的资产变成资金,资金变成群众的股金,实现“农民”到“股民”的转变;同时,对村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开发农家民宿、农事体验游等活动,带动了大歇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如今,十里八乡的游人以及远在合肥、武汉的休闲客都来这里休闲旅游,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稳定增长。”主簿镇党委书记产银杰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邵希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