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市场新主体 开辟藏区民族文化消费新渠道

2018-07-09 09: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市场新主体 开辟藏区民族文化消费新渠道——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全面开启

  2016年6月,自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黄南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以来,结合区域丰富的文化活动、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等资源优势,黄南州强化各项措施,科学谋划,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型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等形式助推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开展,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全力推进文化消费试点工作

  2016年恰逢“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自2016年黄南州成为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以来,结合《黄南州“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黄南州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目标任务,依托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为契机,黄南州从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打造文化节庆品牌活动、加大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加强顶层设计力度、出台刚性政策性文件等为切入点,把黄南州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形成“文化消费+”模式,全力推进文化消费试点工作。

  加强部门协作,构建文化消费试点工作体制机制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对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相关要求,由黄南州政府牵头,成立了黄南州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大文化、旅游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统筹组织和资源配置,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投资项目、扶持政策、营销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起相互支持、互动发展的工作机制,探索“文化消费+”的工作路径、实际举措,拓展市场空间,同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法规制度对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有力促进文化消费健康有序推进。

  建立健全推进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

  自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黄南州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对黄南州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调研,在全面梳理助推文化消费各领域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黄南州实际,编制出台了《关于黄南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黄南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黄南州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规划》《黄南州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并按规划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逐项推进文化消费试点各项工作。

  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统筹配置多方资源

  黄南州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统筹配置多方资源推进文旅等相关产业融合,包括热贡文化艺术资源、民间活动资源、景区景点资源等合理开发。统筹人力资源(如艺术大师、创意人员、市场经营和管理人员等),统筹资金资源合理配置,除政府财政资金的倾斜和扶持之外,加大了本地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入,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如民宿、餐饮等),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建立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资源整合融合,实现区域内部资源调配统一化,外部资源的入口一体化,内外资源形成合力服务于文化旅游产业。

  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丰富文旅融合途径

  黄南州政府通过对黄南热贡文化、民族融合文化资源等进行深度挖掘和价值提升,借助创意和科技手段,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全面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类型,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依托黄南热贡艺术唐卡、堆绣、石雕等工艺技艺,开发多元化的创意旅游商品。推动唐卡画院等文化企业与旅行社合作拓展游览体验业务,推出特色旅游线路产品、文化体验游产品,形成了串联唐卡画院、热贡艺术鉴赏游线路,“寺院+画院+农户”形成“唐卡创作体验之旅”,“寺院+传习所+农户”形成“堆绣创作之旅”等。

  强化演艺与旅游融合,推出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

  黄南州政府充分挖掘黄南藏戏、民间歌舞以及传统表演等演艺资源,编排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演艺剧目,加大文化进景区力度、提高景点文化内涵,推动节庆活动与旅游融合,提升热贡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串联黄南各地民俗活动和节事活动,推出热贡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举办了雅顿艺术节等50余个文化旅游活动,推出了《松赞干布》《热贡神韵》等剧目,精排的《喜降甘露》《流金溢彩》两个节目,应邀参加录制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一带一路”春节联欢晚会,以“六月会”“土族於菟”等为主的民间民俗活动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丰富了全域旅游的文化内涵,从而有效拉动了当地文化消费水平。

  加快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助推文化消费

  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争取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人才培养等方式,黄南州培育壮大了青海玛龙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热贡画院、青海仁俊热贡艺术有限公司、龙树画苑等一批文化旅游企业龙头企业,打造了宏丰得大酒店、祥云品质酒店等一批具有热贡文化元素的文化主题酒店和星级宾馆、特色乡村旅游民宿、特色自驾游营地等,在各领域发挥企业效能作用,激活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有力推进黄南州文化消费试点工作。

  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文旅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黄南州政府积极整合资源,建设文化旅游新业态,加快文化旅游业与农牧业、科技、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在同仁、尖扎两县打造了农牧民族风情休闲采摘体验旅游项目,举办“五彩神箭”国际射箭邀请赛、那达慕赛马等体育赛事,促进了文化旅游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同时,黄南州政府整理挖掘村镇产业、民俗、工艺、建筑等区域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如同仁热贡唐卡特色文化小镇、文化旅游村落、热贡堆绣艺术村、泽库石刻文化村、传统射箭之乡等,形成产业、城镇、旅游、生态“四位一体”的新型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通过为期两年的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有力促进了黄南州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旅游融合等工作的全面发展,主要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黄南州政府规划新建、改造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场馆,重点规划建设黄南州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总投资近4亿元的文化艺术中心子项目藏戏大剧院、科技馆、博物馆等已陆续开工建设,2016年至2017年建设完成总投资1081万元的63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61个村的卫星书屋工程、3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55个农(牧)家书屋、16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65个文化进村入户工程、21个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77个寺庙书屋等,实施“村村通”工程31713户,黄南州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7.01%、97.16%,大力实施“户户通”工程建设,实施了“2131”电影放映工程,每年完成农牧区电影放映3000余场次。

  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按照“一区四园多点”的发展规划,黄南州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格局。依托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为契机,推进同仁县热贡文化艺术产业园、尖扎县创意产业园、泽库县石刻产业基地、河南县草原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继续实施“千家万户”工程,重点培育一批文化产业群体和热贡艺人。目前,在园区建设上,总投资7.79亿元同仁县热贡艺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总投资4.2亿元的尖扎县创意产业园建设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

  法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文化消费热情高涨

  结合黄南州文化消费品的种类、数量、集约程度,黄南州成立了“热贡唐卡协会”“热贡唐卡营销商会”“热贡唐卡艺术品商会”,通过协会行业自律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节文化艺术消费品价格机制、监督文化艺术品的质量标准。树立文化企业是文化消费市场主体的理念,充分调动文化企业参与文化消费的积极性,发挥文化企业在文化消费市场中效能作用,带动群众文化消费水平,转变群众消费观念,促使其由被动消费转为主动消费的观念。目前,已有350余家文化企业参与文化消费试点工作。

  文化消费与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

  黄南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多措并举,扎实工作,有效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文物和非遗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目前黄南州有两个联合国(热贡艺术、藏戏)、6个国家级(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黄南藏戏、土族於菟、和日石刻技艺、同仁刻板印刷技艺)、18个省级、131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位国家级、22位省级、59位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8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9名、省民间工艺大师16名、省级民间工艺师72名、州级工艺美术大师60名、州级民间工艺大师111名。黄南州已完成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审核等工作,编辑出版《黄南文物图集》,黄南州已查明古文化遗址409处,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黄南州21个村落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

  结合黄南州工艺美术、歌舞演艺、文化活动、文化旅游、艺术培训等优势产业资源,加大创意产品的生产和引进力度,为不同消费群体有效供给种类齐、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文创产品的对外展览推介力度,拓展新的消费市场,扩大消费群体。近两年黄南州相继在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场馆举办文化创意产品展览活动。实践证明,展览宣传推介文创产品是扩大消费群体的有效途径,仅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期间,唐卡艺术品销售额就达300余万元。通过展览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产出的经济效益在黄南州文化产业年销售总额中占很大比重,2017年文化产业年收入达7.81亿元。2018年预计突破9亿元,年销售收入增长速度预计将达到20%。黄南州已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两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确定文化产业示范户80家,开办热贡艺术传习中心28个,成为青海省拥有示范基地最多的地区之一。

  文化消费与节庆活动有机结合

  通过举办唐卡博览会、那达慕盛会、雅顿艺术节、五彩神箭邀请赛等活动,黄南州吸引了青海省内外游客,尤其在“六月会”期间,游客人数累计达上万人,拉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休闲农业等相关行业的消费水平,文化节庆活动已成为黄南州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在州级层面上大力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的同时,黄南州加大文化下基层、“文化走出去”工作力度,两年内共开展送戏下乡活动400余场次,2018年在天津举办了青海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黄南州编排的大型剧目《热贡神韵》在天津大剧院成功演出两场,有3000余人观看了演出,10月计划在北京举办“世界唐卡大会”,为黄南州打造“世界唐卡之都”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消费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

  黄南州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并推动活动形成常态化机制,继续扩大服务人群覆盖面,拓展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把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文化惠民向基层倾斜,通过文化“三区”人才工作平台,聘用具有唐卡绘制技艺的传承人、艺人、藏戏传承人到基层举办培训班、组织基层文化经营个体户到外地参加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等方式,为基层培养了一批唐卡绘制艺人、藏戏演艺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并鼓励其引导创办工作室,走产业道路,每年培养唐卡艺人等人才500余人,法人单位逐年在增加,经营收入逐年增长,相继成立了12家民间藏戏演艺队,加快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步伐。

  文化消费与地方社会经济相结合

  由于文化消费涉及面广,黄南州将文化、教育、体育、旅游、农牧等行业纳入到文化消费范畴,以文化消费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快“文化消费+各行业”的融合。从区域发展来看,各行业与文化融合是分不开的,各行业、各部门把文化演艺作为宣传工作的主要载体,举办各类专场演出,黄南州文化广场夏日文化活动中,黄南州各部门参与其中,每周五轮流演出,从而加大了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青洽会等大型活动中,文化深入其中,尤其文化产业销售额在整个黄南州GDP中占一定比例,文化消费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对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黄南州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内生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