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巨头杀入奥司他韦战场 东阳光药大举采购仿制药牵出关联交易

2020-06-08 16:51 来源: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蔡俊

  一颗75毫克的流感胶囊,造就了张中能300多亿元的财富市值。

  张中能是东莞资本圈的风云人物,制造业起家,拥有东阳光(600673.SH)、东阳光药(01558.HK)(以下简称“公司”)两家上市公司。

  很多时候,财富际遇由天注定。2017年流感爆发,东阳光药旗下的可威名声鹊起。小小胶囊,令公司收入三年累计涨了3.24倍。

  很多时候,财富际遇也由自己帷幄。娴熟资本运作的张中能,换股H股公司注入A股,一鱼多吃。

  但更多时候,财富际遇在隐蔽角落流动。张中能旗下公司大量关联交易,几经腾挪,上市公司上亿元流到表外。

  奥司他韦竞争日益激烈

  5月27日,印度仿制药巨头Natco Pharma(以下简称“Natco”)向中国药监局提交了进口仿制药上市申请,药品名为磷酸奥司他韦胶囊。

  奥司他韦最早由罗氏研发,药物原理为抑制体内的神经氨酸酶,进而阻止病毒复制,及入侵邻近细胞。药品有3种剂型,胶囊、干混悬剂、干糖浆剂,已被全球卫生组织推荐为标准用药。

  罗氏研发成功后,在中国市场命名为达菲推广,同时授权给东阳光药生产。庞大的美国与印度市场,则交给Natco仿制,Natco是印度最大仿制药厂之一,也是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格列宁仿制商的原型。

  拿到罗氏的授权后,公司将产品的推广名定为可威。2017年,可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低于达菲。同年开始,流感肆虐全国,各大医院、老百姓疯狂采购,卖断货的新闻也频上热搜。

  借此东风,张中能的财富增长,如火箭冲天般暴发。

  根据年报,2017至2019年可威为公司带来收入14.01亿元、22.47亿元、59.38亿元,三年累计增速高达3.24倍。一项第三方机构的市场调研显示,奥司他韦的市场份额,东阳光药独占93.26%,远超罗氏6.2%。

  不过,一场围剿东阳光药,分羹奥司他韦的大战,已经埋下伏笔。

  2019年下半年,已有6家公司提交了奥司他韦的仿制药上市申请,另有2家登记试验,其中不乏有市值近300亿元的科伦药业(002422.SZ)。

  Natco的杀入,更如一条鲶鱼搅动平静水池。其2016年在美国上市仿制药后,次年就抢占15%的市场份额。

  由此,东阳光药能见到的未来,哪怕可威降价,也挡不住市场份额被大量蚕食。对此,《投资者网》就奥司他韦或面临业绩下滑问题,向公司求证,截至6月4日,对方尚未置评。

  大举采购仿制药

  2020年1月17日,疫情前的上海,全国医药集采大会召开。东阳光药一番血拼降价后,中标三个品种。

  集采大会,已经成了药厂进退维谷的心病。进,十多个城市将规模化采购通过治疗与疗效评价的仿制药,保证给予50%市场份额;退,每次都以惨烈的降价竞标,导致上市医药板块的市值大蒸发。

  不过,对于没有退路的张中能,只有放手一搏。他的一只手,指挥三个投标药品降价,幅度高达73.1%、87.4%、85%;另一只手,即刻公告中标结果,向市场表明药品销量会大量提升。

  这一次,公司当日收盘微涨至41.6港元/股,但之后股价进入下跌通道。短短几个月,已经跌破30港元/股。

  市场开始用脚投票可威的黯淡前景,未雨绸缪的张中能,在找新的利润爆发点。

  公司在2019年报罗列了所有进度中的仿制药品,长长的一串清单,如挂在火车头后的车组。报产34个仿制药、22个在美国或欧盟获批;品种分类上,9大品种过评,8大品种抢首仿。

  最大的亮点,全线布局糖尿病领域,与外资药厂分羹。

  东阳光药共有9个降糖药品,其中3个申请上市,5个临床试验,1个被批准临床。产品线涵盖第二、第三代胰岛素。

  目前国内糖尿病药物市场,被诺和诺德、赛诺菲、拜耳垄断。国内药厂的优势,在于大打价格战,下沉基层市场,纳入医保后薄利多销。公司欲走奥司他韦超车罗氏的老路,再度上演翻盘大戏。

  套娃与拖拉机

  鲜在聚光灯前露脸的张中能,上次被反复提及,还是登上胡润百富榜。

  榜单里,张中能携妻子郭梅兰,成为东莞资本圈的风云人物。他手握两家上市公司,一家是港股上市的东阳光药,一家是A股上市的东阳光。

  一字之差,是里与外的套娃关系。

  2008年,张中能把旗下铝业公司注入原上市公司阳之光。重组后证券代码不变,企业更名。彼时制造业处于鼎盛时期,也为了规避A股不可分拆上市的规定,东阳光药未装入东阳光的口袋。

  2015年,东阳光药挂牌港交所,资本的PE差价逐渐形成。东阳光药估值20倍左右,东阳光估值160倍左右。两杯水不同水位,低的那杯想引入更多股市水源,最好的办法,就是低杯水倒入高杯,然后推高估值融资。

  东莞富豪圈,不乏精于资本运作者。张中能的精明,是以最小成本把东阳光药装入东阳光,组成资本套娃。

  2018年,东阳光以发行股票方式收购东阳光药。既没稀释股份,又不支出高额现金,解救了业绩下滑的A股公司,更为将来拆分A股上市埋下伏笔。一鱼多吃,资本运作娴熟于心。

  根据年报,去年东阳光实现收入147.67亿元,增幅26.43%。东阳光药贡献62.2亿元,占比高达42.12%。

  然而,大量关联交易,隐藏在这场“拖拉机”的游戏里。东阳光的口袋里,装了东阳光药,但没放入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阳光药业”)。几乎所有仿制药的开发权,先由东阳光药业买入,再倒给东阳光药。

  东阳光、东阳光药、东阳光药业,第一个是第二个母公司,第三个与前两个是同一实际控制人的关联方。

  资料显示,去年东阳光药向东阳光药业采购27个仿制药的国内开发权,总对价16.26亿元。这样一来,表外的公司通过关联交易从上市公司“拿走”十几亿元。由于没有公开资料显示东阳光药业买入上述仿制药国内开发权的成本,外界也难以评估这笔交易价格是否合理。

  对此,《投资者网》就关联交易的公允性问题向公司求证,截至6月4日,对方尚未置评。(思维财经出品)■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田云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