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A股,加大投资者保护还是加速“去散户化”?

2017-07-24 14:09 来源:郭施亮的博客

  经历了2015年下半年的股市非理性波动行情之后,加上16年年初熔断机制匆匆落幕的冲击影响,A股市场的泡沫风险得到了迅速地挤压,而股市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细心的投资者可以发现,2016年2月份以后,中国股市的波动率骤然下降。其中,2016年全年股市核心波动区间较15年出现了大幅滑落的迹象,而17年之后股市的主要波动区间也更进一步下降。时至目前,以沪市为例,全年股市波动区间还不到300点的空间,股市波动率非常低。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017年以来,中国股市似乎逐渐进入机构化的时代,而在此期间,市场指数的明显分化以及局部性赚钱效应的形成,却加大了散户的赚钱难度,而机构资金抱团取暖现象,却强化了优质白马股的强势运行格局。这,或许也是一次加速“去散户化”的过程。

  2017年7月1日起,《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也被认为是“史上最严的投资者保护办法”。对此,随着史上最严投资者保护办法的施行,普通投资者也将会在信息告知、风险警示以及适当性匹配等方面享受特别的保护,而这一举措的落地,实际上也进一步加强了A股市场投资者保护的力度。

  投资者保护,这是一个谈及多年的热门话题。但,在实际情况下,普通投资者似乎在市场中越来越难享受到股票增值的魅力,而随着股市容量的大幅提升,仅以存量资金作为推动主导的股票市场,也很难出现齐涨齐跌的格局,投资者赚钱难度增加不少。与此同时,在上市公司强制退市频率增加,投资者索赔效率低下的背景下,投资者保护的效果却大打折扣,而随着机构化时代的逼近,投资者保护不成,反而演变成加速“去散户化”的过程。

  不可否认,随着A股市场逐渐走出国际大舞台,加上股市机构化程度的逐渐提升,股市“去散户化”的节奏也将会显得愈发提速。但,在“去散户化”的大背景下,普通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的生存空间也将会显得越来越狭窄,加上A股市场自身的问题不少,在信息不对称、持股成本不对称、交易模式不对称等环境下,实际上普通投资者要想与大资金大机构进行平等竞争的可能性也骤然下降。在此期间,即使投资者保护的力度有所增强,但股市根本问题不得以解决,实际上还是未能够给普通投资者带来实质性的保护影响。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已有“史上最严投资者保护办法”的实施,但对于缺乏信息优势、成本优势以及资金优势的普通投资者来说,也并不可能完全寄托于政策与规则的改变,而在机构化时代之下,史上最严投资者保护办法依旧未能够改变股市“去散户化”的步伐,而普通投资者更需要保护好自己,充分了解好市场的交易规则,充分掌握好市场的维权规则,从最大程度上维护好自身的切身利益。

  或许,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IPO维系一周一批次的发行节奏,可能仍将会是一种趋势,而这一IPO发行节奏以及发行数量也可能近似于注册制的模式。由此一来,对于仅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股票市场,也难以触发颇具赚钱效应的市场行情,而投资者依靠以往的赚钱模式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难度也会显著提升。但,对于具有持股成本优势的原始股东、大资金大机构而言,依旧占据一定的交易优势,而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也加剧了股票市场财富资金的再度分配过程。

  从某种角度来看,在现阶段内,投资者保护更需要有实质性的举措落地,如减少股市财富资金不合理分配的过程,减少各种不对称的风险现象,逐渐构建起股市三公交易环境等。与此同时,仍需要在股市退市率逐渐提升的背景下,加快投资者索赔的效率,不至于退市股,尤其是强制退市股的退市亏损损失,让投资者承担更多的责任与风险。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去散户化”提速的大环境下,不应该过分依赖投资者保护的政策,而是更需要在市场中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这可能是未来市场交易环境下的生存之道。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涂清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