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喜爱主题咖啡馆

2021-05-10 07:12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吴越

  根据相关媒体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报告,上海每万人咖啡馆拥有量为2.85家,这一人均指标已经达到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的平均水平。除了数量多,上海咖啡馆的业态结构也越来越丰富,城市的咖啡生态多姿多彩。

  放眼全球,咖啡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人们也早已不再满足于“千店一面”的连锁咖啡馆。在设计方面独具匠心的主题咖啡馆,因带来不一样的消费、社交体验,越发为人们所青睐。

  不精致,更像是个修车铺

  伴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健康生活的关注,骑自行车出行成为更多人的选择,骑行文化也得以在许多城市复苏。以自行车为主题设计的咖啡馆,好比是为骑行者设立的驿站,让他们能够停下来喝杯咖啡、小憩一下。

  在东伦敦的Old Street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黑色的大门半敞着,门上用油漆刷了几个复古样式的大字:“Look mum no hands!”院内就是当地鼎鼎大名的自行车主题咖啡馆。“Look mum no hands!”的意思是“看,妈妈!我会脱把了!”,让人不自觉联想到这样的画面:骑自行车的少年因成功尝试了双手脱把而洋洋得意,正向妈妈炫耀。看到这个别致的店名,很多人忍不住会心一笑,带着好奇走进去。

  若是第一次到访,内部的场景可能会让人觉得,这里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咖啡馆。有人在修自行车链条,有人在做咖啡拉花,还有好多人盯着大屏幕,喝着啤酒、吃着饭。但屋内满墙的海报、宣传招贴、明信片以及各种书籍、杂志,还是“暴露”了这家店的主题——自行车。

  撑起这家自行车咖啡馆的共有3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咖啡馆老板列文和金融从业者马修是邻居,自5岁起就在一起骑车上学。到伦敦工作后,两个人还是会在周末相约一起骑车郊游,之后又认识了修车师兼车手山姆。2013年,马修遭遇公司裁员,列文的咖啡馆又被一家大型超市挤得关了门。就这样,他们之前一直想开一个“可以看环法自行车比赛的地方”的梦想有机会实现了。

  咖啡馆开张后,3位店主认为这不应该是一个“只为了讨好某类人的地方”,它应该保持一种敞开的姿态,欢迎路过的人都走进来瞧瞧,哪怕是坐在最里面的沙发上发发呆也好。这些年,咖啡馆内举办过新书签售会、电影放映会,甚至编织手工课。但最频繁的还是定期举行的自行车修理课和环法、环意等自行车赛事的直播。马修认为,球迷在看比赛时总能聚到一起,是时候让自行车爱好者们也能有一个空间一同欢聚、看比赛了。

  在德国、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家,类似“Look mum no hands!”这样的自行车主题咖啡馆还有很多。比起品尝特色咖啡,顾客们显然更期待的是走入一个属于骑行爱好者的空间,与其他人聊聊天。这些店铺往往没有精美豪华的装修,有的甚至有着高高的天花板和更大的空间,墙上挂着各种形状的自行车车架——活脱脱像一个修车店。但正是在这样的空间内,骑行爱好者们既可以坐下来歇歇脚、喝杯咖啡,又可以修车或是挑选几个自己喜欢的配件。有的咖啡馆因聚集了许多骑行者,甚至还举办了自己的骑行比赛。

  对“细节控”来说充满惊喜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虽然已经完结多年,但其仍然拥有巨大的全球影响力。开一家以故事中的魔法世界为主题的咖啡馆并非创举,却总能吸引众多粉丝前去打卡。

  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的Nimbus Coffee(光轮咖啡),有些人也许对店名摸不着头脑,但《哈利·波特》的忠实粉丝一下子就能明白过来,店名取自哈利的第一把飞天扫帚——光轮2000。店标则是两把交叉的飞天扫帚和一对金色飞贼的翅膀。

  以魔法世界为主题的店铺,内部自然充满着魔幻气息。“细节控”会发现,这家咖啡店内处处是惊喜。首先,一进门就能看到左手边墙上巨大的“预言家日报”的海报。走进去之后,能够看到一面摆满了各种巫师魔杖的装饰墙。点单的时候更加令人兴奋,因为菜单上提供的咖啡、果汁、奶昔都有了魔法世界的名字。最有趣的是,当人们想要连接店内无线网络时,会看到店主特意将密码设置成了电影中“悬浮咒”的“咒语”——“Wingardium Leviosa”。

  美国内华达州也有一家哈利·波特主题咖啡馆。几年前刚开张时,就有数百名粉丝排队等待的盛况。

  一名叫谢尔比的粉丝在社交网络上这样写道:“咖啡馆还没正式营业时,就有很多人排在门口,它开业的消息还上了本地新闻。我和朋友排了1小时的队才轮到点单。里面氛围很好,厚厚的天鹅绒窗帘使屋内变得阴暗,到处都能看到小小的魔法元素装饰。我点了黄油啤酒拿铁和杏仁牛角包,它们都很美味!”

  这家咖啡馆占地超过130平方米,位于当地的零售中心内。哈利·波特粉丝们可以在这里发现各种有趣的装饰,比如墙上挂着的标志性的“9又3/4站台”的牌子、以主角的雪白色猫头鹰“Hedwig”命名的无线网络,或者是以许多人喜爱的角色斯内普教授命名的特殊餐桌等。对于那些不了解魔法世界的顾客,咖啡馆也提供多种口味的饮料和面包、蛋糕。

  相比于普通咖啡馆,这类影视主题的咖啡馆在社交网络平台的曝光量似乎总是高一些。或许,粉丝们总是难以拒绝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实验室用具调配出来的咖啡

  打造特定的场景,也成为一些主题咖啡馆吸引客人的法宝。

  泰国曼谷有一家以实验室为主题的咖啡馆Pour Over Lab,店内摆放着各种科学设备式的咖啡壶,令人称奇。店主开店的初衷是希望每个客人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酿造设备品尝到不同的口味。即使是使用同样的咖啡豆,也能喝出不一样的感觉。顾客可以到这里感受专业的设备和专业的咖啡调配技术,就好比踏入专业实验室一般。

  店内从布置装饰、工具用品到员工制服等,都参照实验室化验所的风格。菜单被设计成实验室化验报告,咖啡豆也以实验室容器装着。点好咖啡后,身穿白袍的咖啡师便会在其咖啡吧台即实验桌,拿出试管、不锈钢盘等实验室用具,在顾客面前调配咖啡。

  当然,顾客最后喝到的不是实验溶液,而是货真价实的咖啡。店内的咖啡豆品质有保障,来自印尼、哥伦比亚、巴西等产地大国。这个“实验室”还会不定期地举办咖啡培训班,让有兴趣的客人学习制作咖啡、认识不同的豆种,完成课程后还会获得证书。

  同样在曼谷,还有一家办公室主题的咖啡馆,距离曼谷唐人街不远。站在路边看,这间咖啡馆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公司,并没有什么亮眼的装潢,走进去却是别有洞天。

  咖啡馆由一群创意工作者经营。他们曾经开过制作公司,帮人拍广告、短片,现在改行开咖啡店,一样有板有眼。店铺分成两层,楼下是咖啡水吧和部分座位,楼上更像是一个办公室,放满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办公室设备,比如几台初代的Macintosh苹果电脑。顾客可以在这里重回上世纪的办公室,在台式电脑和老式皮沙发的环境中喝咖啡、吃蛋糕。

  都市人群向往的“第三空间”

  人们为何喜爱主题咖啡馆?

  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阎峰看来,独立的、主题性的咖啡馆和独立书店一样,对一座城市而言至关重要,关乎着城市的美丽与自由。

  “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很多人熟悉的这句话,表明了咖啡馆在当代都市生活中的意义。阎峰提出,这里所说的咖啡馆是独立而非那种随处可见的工业化连锁店铺,因为它们更能承载都市青年忙碌嘈杂生活中的浪漫情怀。

  独立的咖啡馆随物赋形、不拘地理地貌,与周围社区结为一体,和当地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连锁咖啡馆多是工业化机械复制,找不到源头,缺少哲学家本雅明所说的艺术品原作天然具有的“灵韵”。

  阎峰表示,独立咖啡馆的精神内核,学者们总结为一种“第三空间”理论。最早提出“第三空间”概念的,是美国老一代社会学者雷·欧登伯格。他指出家庭是第一空间,办公室是第二空间,购物和消费场所则是第三空间。这是一种社会化空间规划和分配思想,还没涉及城市精神和文化层面。到了美国新一代学者爱德华·苏贾,重提“第三空间”概念并赋予了新内涵。他的“第三空间”是指既不等同现实,又不是纯粹幻想式的乌托邦空间。“第三空间”是现实存在,但包含和现实生活秩序不全相同的梦想和异质化空间。在此空间,人们暂时躲开消费主义和日常生活的侵蚀,去权力化、去等级化,彼此可以自由交流。

  所以,“第三空间”的意味,就是下班回家进家门前停留在车库的短暂时光,也是挤进夜市的嘈杂里无人认识的放肆感。独立的主题咖啡馆正如独立书店一般,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三空间”,提供了一种自由而美丽的人生体验。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