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什么时候,回家吃饭最踏实

2020-01-22 07:15 来源:北京日报

  鲍南

  春节往往被视作观察风气、把脉文化的重要窗口。当中央八项规定走过第七个年头,反“四风”也来到了“七年之痒”的时点,鼠年春节的风气走向,不仅是检验改作风成效的现实依据,也将成为新一年社会风气的重要风向标。

  “廉不廉,看过年。”将视线转向现实生活,不难发现风气之变的脉动。“发高烧”的贺卡年历早已不见踪影,许多党政机关的表彰会、联谊会等活动精简了;曾经“礼尚往来”“跑官敛财”的“节日腐败”渐趋消弭,真心纯粹的拜年短信温暖人心;各类商家走起价格亲民的简约路线,许多一度被炒到天价的商品,如今回归到普通人可以承受的价位;像豪华年夜饭、高档节礼之类的“高奢品”,不仅离干部越来越远,也正在淡出社会的视线。摈弃“意思意思”,卸下“人情包袱”,七年来,八项规定从“小切口”打开“大变局”,让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悄然改变。

  表象的变化,源自观念层面的更新。当年俗远离了庸俗,年味告别了腐味,受益的是大家。老百姓打消了好面子、讲排场的顾虑,收获的是文化的熨帖和内心的安宁;党员干部卸掉了迎来送往的重负,收获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家庭的温馨。春节从人情往来、奢靡浪费的困扰中跳脱出来,回归亲情团圆、安乐祥和的节日内涵,正是党心民意之所向。“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拂去社会心理中爱慕虚荣、崇尚浮华的泡沫,清扫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阴霾,春节的返璞归真,让行进中的现代中国有了更为稳重厚实的心灵港湾。

  社风民风的改变,原动力在于党风政风的净化。对沉疴痼疾的惩治越严越细,越能让党员干部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但需要看到,这些年来,与反“四风”同步发展的,还有“四风”的各种变异。明晃晃的礼品礼金不收,收起名贵土特产;不再用公款满足口腹之欲,却“不吃公款吃老板”;婚丧喜庆不敢明目张胆大办,转为搞“小圈子”办……这提醒我们“心瘾难除”,如果监督稍有松懈,“四风”便会卷土重来。日前公布的去年12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统计表中,专门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的数据统计指标进行了优化调整,与时俱进就突出问题进行了合并或单列,传递出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不懈纠治“四风”的坚定决心。

  春节将至,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节日病”,我们有必要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既要扎牢制度的笼子,不断抠细节查漏补缺,让那些处心积虑搞“七十二变”的人无所遁形;也要通过招呼在前、警示在先打好“预防针”,让干部在思想认识上进行自我约束,从源头上减少“感染”节日“四风”的机会。春节是团圆的时刻,家庭才是过年的核心。好好陪家人吃上几顿宁静和温馨的家宴,多多与老人孩子沟通交流一下感情,这何尝不是过年应有的“规矩”?

  请让回家吃饭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常态,从节日里的一杯酒、一顿饭、一包烟做起,坚决与不正之风划清界限。只有这样,“节日病”才会销声匿迹,清风峻节、崇清尚简的社会风尚也才能稳立不败之地。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