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

2019-09-20 10: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9月19日,第232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浙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张鲁芸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为主题,介绍了该行参与金融精准扶贫情况,一同参与本次发布还有浙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叶海靖等。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脱贫攻坚也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浙商银行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着重从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两个维度,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增强对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投入。

  发布会上,张鲁芸介绍说,为了让金融活水真正惠及贫困群体,浙商银行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一方面在机构网点布局向贫困地区倾斜,率先在贫困县较多的陕西咸阳、四川凉山、甘肃天水等地区设立二级分行,加大扶贫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向贫困地区的人才派驻,下派骨干员工驻村进校,身体力行实施产业和教育人才扶贫。

  截至今年6月末,浙商银行的各类捐款共计7921万元,其中2018年捐赠金额1328万元,捐赠占比(捐赠额/净利润)位列大中型银行第二位。

  据张鲁芸透露,浙商银行基于此前十多年持续实施产业扶贫基础,目前正在构筑一个在线平台,用来采购分销贫困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同时在教育扶贫方面,该行根据过往经验,新出台了“一行一校”计划,让每家分行都长期、定点帮扶一所贫困小学。

  “这些举措,可以通过金融科技和全国性机构布局的加持,实现以点带面的产业、教育的长效扶贫。”她说。

  金融“贷”动产业扶贫,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商业银行参与脱贫攻坚,关键在于发挥市场优势,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浙商银行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以此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以长效机制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浙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叶海靖介绍说,在四川、甘肃等地,浙商银行运用“银行+担保+企业+农户”的模式,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带动,解决当地从事种植、养殖产业的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帮助贫困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家庭收入。

  案例:携手果蔬核心企业 助力凉山果农脱贫

  四川凉山是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德昌县唯益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凭借当地丰沛的阳光生态,建立起了草莓、桑葚、芒果等水果农产品种植、保鲜、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经营模式。

  2017年6月,公司计划扩建600亩草莓基地,但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浙商银行凉山分行了解情况后,按照“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迅速为企业投放1400万元小微贷款,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谈起与浙商银行结缘,公司董事长胡宗德记忆犹新:“浙商银行服务效率很高,在它们的帮助下,公司扩大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从而带动上游专业合作社发展,为更多的贫困乡亲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安如友就是受益其中的一位种植户。去年加入当地合作社后,他获得了浙商银行凉山分行的18万元贷款,种植规模从原来的6亩扩种到20亩。他的贷款就是浙商银行通过“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 由核心企业推荐农户名单并提供担保,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线上批量发放的。

  “农户每天都要在大山里进行农作,从德昌县城到合作社,山路崎岖,如果按照传统服务方式,他们反复去银行网点办理业务很不方便。”浙商银行凉山分行行长赵之熠表示。浙商银行为此创新了“点易贷”产品,合作社的草莓种植户只需办理开卡,在手机上点一点,就可以实现当天受理、当天提款。

  业务开办之初,该行的客户经理连续一个星期“驻扎”在当地,现场开卡和指导操作,直到农户彻底学会,能独立完成贷款的相关手续。赵之熠介绍,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点易贷”为36位草莓种植户提供贷款371万元,用于采购种植材料,发展生产。

  “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全产业链扶贫模式带来的共赢效应有目共睹。截至2018年末,唯益农业实现年销售收入约3000万元,实现净利润560万元。产业带动贫困户约900户,公司吸纳的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已有10户实现脱贫,187户农户进入企业下属专业合作社进行工作,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也得以改善。

  打造采购分销在线平台,构建银商扶贫长效机制

  在浙商银行系统内,这类携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扶贫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其中既有在四川乐山的“浙商果园”,也有在江西养殖生猪的农户等等。

  据张鲁芸介绍,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地区的企业和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收入来源,创新银商扶贫长效机制,浙商银行正在打造一个线上平台,引入海量优质客户以及本行员工,在线采购分销贫困地区企业、农户的种植、养殖产品。这个线上平台将以企业福利采购与发放为切入点,以银行平台化服务为媒介,不以盈利为目的,直接连接供需双方。目前该行正在积极对接重庆、甘肃和四川凉山等地参与脱贫攻坚的相关企业,进行供给端的先行先试。

  结对驻村输送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不仅是对企业和农户,浙商银行也在想方设法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补足这一制约脱贫攻坚的短板。为助力乡村振兴,浙商银行积极参与“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专项行动,在浙江省内就近与多个薄弱村结对,以光伏发电、粮油加工等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地帮扶村集体经济,力争做到有经营收益、有成员分红。

  案例:产业扶贫补足短板 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最近,从龙游县席家村路过的人们发现,不少村民的屋顶以及村集体物业的楼顶,都新铺了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从高处俯瞰分外惹眼。

  村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席家村资源相对匮乏,此前也鲜有集体经济收入。针对这一现状,浙商银行以光伏发电项目为突破口进行帮扶,投入资金收购农户存量光伏电站、租赁农户屋顶、利用村集体物业楼顶新建电站,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该项目投资约150万元,实施后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15万元。

  距席家村一箭之遥的詹家镇夏金村,浙商银行联动旗下子公司浙银租赁,发挥自身金融租赁产品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以詹家镇夏金村的粮油生产加工企业为载体,通过提供1200万元的低成本设备租赁、引进合作伙伴、拓宽销售渠道等手段,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并通过该企业每年补贴20万元用于发展村经济合作社2000多亩的粮食种植项目。

  为持续给广袤西北的乡镇注入金融“活水”,将金融资源下沉至“田间地头”,该行积极响应知识人才下乡的政策号召,在众多的主动申请者中,选派了兰州七里河支行的员工骨干王长山,赴去甘肃最贫困的甘南采日玛村担任工作队队长,与藏民同吃同住同生活。

  本次发布会上,王长山也来到现场向与会者分享了他的扶贫故事。据他介绍,这些年来村里建成了多功能培训教室,贫困学子筹集到了助学金,留守老人争取到了低保名额。村里贫困户从25户230人降低到5户20人,贫困率从18%降低到0.3%,摘掉了“贫困帽”。

  采日玛村和兰州之间580公里的距离,车程漫长道路艰险,落石塌陷总让人望而生畏,一个月来随行的摄影师都换了5位。但这条过山车般的路,王长山自驾往返,4年来累计走了20万公里。此外高原海拔让他时常出现流鼻血、脱发和呼吸困难的不适,红细胞数也远超常人。面对这些,他却在会上坚定地表示:“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

  顺利完成采日玛扶贫任务的王长山本可返回兰州,但他却说,人才下乡也应该长效和持续,主动放弃了轮换机会,选择了继续驻守,并辗转到贾岔村、高湾村进行长期帮扶。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浇灌“希望之花”

  如果说产业扶贫是面对当下,那么浙商银行十数年如一日持续实施的“教育扶贫”,则更着眼未来,希望能给贫困地区带来本质改变。

  据悉,2004年浙商银行成立时,即以“雏鹰起飞——浙江千名贫困学子助学计划”替代开业仪式,捐赠金额达528万元。并由此形成了“勤俭办行,公益扶贫”的优良传统,鼓励分支机构节省开业庆典费用用于捐资助学助困。截至2019年6月末,本行新设分支机构开业及周年庆典累计捐赠2100多万元。

  每年秋天,该行都会举行大型公益助学行动“浙商银行彩虹计划”,如今已坚持了13个年头。不仅员工积极参与,还发动了大量社会爱心人士加入这项活动。截至目前,“浙商银行彩虹计划”已累计募集社会各界捐款约2251万元,结对资助了2万多名贫困学生。

  复刻接官亭经验 全面实施“一行一校”计划

  在浙商银行的慈善助学行动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略阳的接官亭镇中心小学,该校曾在2008年的5·12地震中严重受灾。得知这一消息后,该行取消了西安分行的开业仪式,将庆典费用、员工捐款以及总行慈善基金合计100余万元用于援建。此后该行对它的帮扶从未终止。11年来,该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楼、宿舍楼、操场全部新建,多媒体、空调、塑胶跑道、人工草坪等设施一应俱全;每年10万元的生活补助确保了贫困生和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费用;爱心午餐与蛋奶工程11年来风雨无阻;爱心助苗专项基金用于资助特困家庭学生;浙商银行教育基金奖励教学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老师,玉河学霸奖学金用于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

  接官亭镇中心小学长达十数年的牵手,也让人看到教育扶贫从“扶智”到“扶志”的蝶变。为了构建结对帮扶贫困小学的长效机制,该行日前下发了《关于建立结对帮扶贫困小学长效机制的通知 》,一方面对已结对贫困小学的帮扶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梳理问题;另一方面,原则上要求有条件的所有境内分行依据当地实际和政策,选定1所贫困小学作为长期、定点帮扶对象,从补助贫困学生、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育质量、改善学生精神面貌等方面着力,多措并举持续推进,进行全方位的持续帮扶,从而建立健全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和更成熟的“教育扶贫”模式,从而让慈善助学能在全国范围内长效持续地惠及更多的贫困学子。

  “我们要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持续助力脱贫攻坚,让公益传承逐渐成为浙商银行的文化。”张鲁芸说。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蒋柠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