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朗”行动,再出重拳!日前,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将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4类问题,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从初衷来说,直播打赏机制为的是鼓励主播提供优质内容。直播间里,主播展示自我、分享生活、推广科普,获得一定收入,观众休憩身心、寻找慰藉、开拓眼界,本质上是双赢的。近些年直播打赏之所以深陷争议,主要是因为在利益驱动下,不少主播哗众取宠、践踏底线。
比如,部分主播和平台不择手段,用低俗直播、擦边直播等吸粉引流,在高额打赏、诱导打赏甚至未成年用户打赏上大做文章,把直播间搞得乌烟瘴气。不难发现,“一本万利”的生意经里,主播和平台都能稳赚,只有观众才是被盯上的“待宰羔羊”。长此以往,网络空间藏污纳垢,结果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误入歧途。
此次专项行动在治理创新上下足功夫,体现在明确“禁止什么”的同时,清晰界定“如何落实治理责任、建立长效机制”。依法严惩屡教不改的账号、平台,以及教唆、纵容网络主播违规获取打赏的MCN机构;深挖严打一批负面典型,公开向社会曝光,形成震慑……一系列举措彰显了监管部门标本兼治的坚定决心。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网络直播行业跑偏的画风必须得到遏制。主播们要看到,只是固守“网络主播有三宝,吃饭唱歌说你好”的逻辑,盲目追求打赏金额,而忽视内容质量,必将“凉凉”。平台要认识到,只操心利益分成的短期收益,而不履行审核管理的责任与义务,必将被淘汰。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小小的直播间里,既有经济利益,也有社会价值。清朗的网络空间不可或缺,更加完善的规范引导势在必行。(中国经济网 年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