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土”不能成“毒土”

2025-10-31 09: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平日里养个花、种个菜,居然也有“风险”?近日,有媒体曝光了多地存在的“毒营养土”黑灰链条:建筑垃圾、工业污泥未经无害化处理,就摇身变成低价“营养土”流入市场。媒体随机送检的十余款热销产品中,9款镉、铅、锌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另有一款铜、镍、铬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有的产品链接显示平台销售超过200万件。目前,有的涉事企业所在地已全面启动核查。

“毒营养土”不仅不能提供营养,反而成了危害植物生长的毒源。重金属被蔬菜吸收进入食物链,还会损害人体健康。“毒营养土”被丢弃后,又会污染土壤水源。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媒体调查,有的厂家没有固废处置资质,却大规模使用工程渣土、电镀污泥等危险废弃物作为“营养土”原料。有的企业打着蚯蚓养殖的幌子,拿到固废处置资质,但收购的污泥转手就倒卖出去。电商平台作为销售主渠道,对“营养土”的审核几乎形同虚设。

多重防线的失守,导致“毒营养土”野蛮生长。劣币驱逐良币,低价“毒土”的恶性竞争,也让合规企业举步维艰。这样的乱象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营养土”产品溯源机制亟待建立健全,这是强化全过程监管的基础。整治“毒营养土”乱象,必须从源头压实企业责任,完善对相关企业固废处置资质的动态审查,明确质量标准和检测要求,对滥用资质者或无资质者从重处罚。平台需真正承担起审核责任,严格检查商家资质,产品页面应强制显示检测报告、成分说明等关键信息。

唯有各方各司其职,以制度刚性确保行业自律,才能守牢“营养土”安全底线。(文/邓浩 图/彭章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