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慧委员:亟待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023-03-11 07: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哪些趋势?又该如何顺应这些趋势重点发力?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受访者供图)

  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创新,是当今世界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发展方向。在技术变革,尤其是数字技术发展的驱动下,通过不同产业、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促进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产生大量新产业功能、新产业形态、新产业组织方式以及新商业模式。

  黄群慧认为,推进一个大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整体产业向高端化、信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这既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包括新兴产业的成长发展,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断提高,通过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来提供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制造业在产业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我国制造业企业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遇到一些难点问题。“从要素的角度来讲,人才是目前很重要的制约因素。我们培养的很多数字化人才不懂制造业,而搞制造业的人才,又不懂数字化的软件、程序设计。”黄群慧指出,在融合人才储备方面,还需要大力去推进。

  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现代化产业链

  “当今全球经济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步入了产业链竞争时代。”黄群慧说。

  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证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产业链必须具有很强的韧性。

  围绕着提高我国产业链韧性,黄群慧建议,从要素、企业、产业和生态层面入手。一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实现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新材料、重大装备核心技术的率先突破。二是加快培育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控制企业,造就出一批世界一流企业主导产业链,大量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掌控产业链关键节点。三是制定实施有效的产业链政策,提高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企业的备份能力,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调配套能力,降低全链条的交易成本。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产业链生态,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产业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大批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先进制造业45个国家级集群产值突破20万亿元。目前我国已建设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170多家单项冠军企业,22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黄群慧看来,我国产业在集群化发展方面,无论是集群数量还是集群质量都还不够。“许多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和产业生态,还缺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还十分缺乏,支撑我国数字经济大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也亟待培育。”

  未来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该如何把握政策着力点?黄群慧认为,应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发展要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发展战略相协同,形成以群促城、以城兴群、群城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建立完善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例如探索建立区域间产业集群要素有效流动的体制机制,推进区域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