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吕柏乐:推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积极构建本土评级机构国际话语权

2022-08-02 15: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国有控股评级机构,更要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党的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理想信念,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真正肩负起本土评级机构的使命与担当。

  坚定理想信念把牢行业发展方位

  金融改革发展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做好金融工作需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始终紧密相连,而评级机构作为金融债券市场的“看门人”,更应该把握“历史方位”的变化,牢记党和国家设立评级行业的初衷,积极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演变的新形势,运用科学、及时、精准的风险评级预警系统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党的领导下,以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为己任,以高质量信评服务于国家战略、经济和数据安全。

  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监测、管理、处置等环节的基础作用。”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指出,“强化市场信用约束。充分发挥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监测、管理、处置等环节的作用,建立健全‘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中可见政府对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社会信用体系的决心,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构建经济循环畅通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评级行业作为国家金融的基础设施,服务国家金融安全是其主要定位,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政治性和人民性作为评级行业的价值坐标和行动遵循。信用评级服务的公共性更加突显,评级需求和服务对象由发行人向投资人转变,评级行业竞争将更趋市场化,竞争格局将进一步重塑,竞争环境将进一步公平有序,国内信用评级行业从粗放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方的期待。

  奋力推动评级行业高质量发展

  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新起点,党中央全面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评级行业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回顾我国评级市场35年的发展历史,历经了起步、探索、成长、快速发展等阶段,随着债券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刚性兑付逐步打破,违约风险持续释放。近年来,评级行业“散、小、弱、差”问题也逐渐显露,主要表现为行业规定相对分散、规则不够统一、行业规模体量小、业务结构单一、行业发展历程较国外短、生存基础仍然薄弱、国际认可度不高、历史问题导致违约担责过重、评级公信力有待增强等不利发展环境等特点。面对上述行业野蛮发展时期潜在的问题与挑战,评级行业正在积极破冰,向着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

  2019年可以说是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分水岭,《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上位法最终确立,也标志着我国评级监管走向统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用体系建设,以严监管、强制度等手段将其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已推动评级行业迈入健康发展的变革期。随着系列通知和措施相继落地,评级行业在监管方式、发展动力、发展路径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评级行业进入“行业主管部门+业务管理部门+行业自律组织”的统一监管时代,发挥监管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功能作用,统一应用更具合理区分度的BCA评级模型,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符合中国国情的评级方法和技术标准体系。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要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新型监管机制,培育具有全球话语权的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国内信用评级行业更要勇于开展“自我革命”,转变传统评级发展模式,主动面向投资者服务,积极适应“市场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向,带动业务转型,实现从单一业务结构转向评级数字化、品牌化、多元化和国际化转型发展。评级机构要进一步发展核心竞争力,将差异化竞争与多元化业务结构相结合,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以能经得起检验的评级结果树立本土评级品牌公信力,更好地服务于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水平金融开放格局。

  评级行业应形成提质培优的合力,坚定做大做优做强评级行业的决心。评级机构需主动承压、做好进行自我革命的长期准备,牢固树立大局观,不断强化其自身的公共属性,不应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完全竞争,防止因评级行业过度逐利而导致市场无序,更要防止过度恶性竞争导致失去行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评级机构应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尽快构建能与国际顶尖评级机构同台竞技的评级技术体系,坚持培育专业化、经验丰富的评级人才,增强评级结果的可靠性、时效性,帮助被评主体获得交易机会、盘活当前市场中的存量资本,坚持创新绿色发展理念,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切实服务好实体经济振兴和供给侧改革,促使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评级行业应加强自身法治化建设,发挥揭示信用风险、辅助市场定价、提高市场效率、改善融资环境等积极作用。这里需要明确评级行业是揭示而不是推动,是预测而不是鉴证,市场参与主体应该充分认识到评级的责任边界,理性看待评级的作用,将其作为风险评判的参考和借鉴,而非债券是否违约的绝对依据,厘清司法判决中评级机构的责任与义务,不同机构间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发行人等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责任与义务,避免司法资源被挤占、虚耗和滥用。当然,推动评级行业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维持国内资本市场稳定、降低企业集资成本、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必然需求,这需要监管部门、评级机构的共同努力。

  立足新发展阶段提升国际话语权

  当前,面对地缘政治动荡、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加速等复杂国际形势,国际话语权已然成为大国博弈和较量的重要焦点,而评级话语权代表了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国家地位,是打造中国国际话语权、影响力的一支重要力量。自2017年金砖五国的政策性银行签署了金砖国家银行多边合作文件,彼此将信用评级结论共享,到今年在6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呼吁各国提升金融合作水平,拓宽信用评级合作,随着“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逐步构建,信用评级在服务实体经济跨国发展、合理定价上的作用也在日益凸显。在2020年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中国评级市场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国际评级机构已经布局中国市场,国内评级机构与国际三大正式同台竞争。这就要求中国的评级机构必须加快国际化的步伐,主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金融安全服务的行业定位,实现安全与发展“双轮驱动”,协助中国融资主体顺利融资、帮助中国企业顺利“走出去”,在构建更加合理、开放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发挥好中国作用。

  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印发的《全面推动北京征信体系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行动方案》中强调,要进一步发挥信用评级的风险揭示功能,鼓励地方政府平台、金融机构以及发债企业在境外融资时使用本土评级机构的评级服务;在中资美元债备案环节,鼓励发行人至少选聘一家本土评级机构,逐步提高本土评级机构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话语权。大力培育国资背景的信用评级机构,可以有效保护企业评级过程中涉及的发展战略、财务数据、核心技术、核心数据和核心机密等重要信息,防止企业商业秘密及国家机密外泄,能够积极主动在经济全球化中捍卫中国利益,打破国际评级市场的垄断,防范中国经济因歧视性评级被恶意做空,维护金融市场安全稳定,在保护国家信息和数据安全的同时,降低融资成本,真正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规模化的海外投资,并充分利用国外金融资本发展我国经济。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对新发展格局,积极培育具有全球话语权的信用评级机构。进一步将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培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先行者、维护经济稳定的贡献者、维护数据安全的力行者、落实监管要求的引领者,打造国际化的民族评级品牌,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良好外部发展环境和条件,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吕柏乐系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