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政协委员真的把我们的唠叨放在心里”

2022-07-19 10: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石油共生大院 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摄

  老式红砖房、工业风钻探井、怀旧影音室、设计感咖啡厅……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的石油共生大院,凭借“硬核工业风”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碰撞,成为“网红打卡地”。

  谁能想到,几年前的这里,还是一个人们遛弯都不愿去的地方。7月15日,“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石油共生大院,听居民讲述大院“蜕变”的故事。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石油共生大院 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摄

  大院居民张婷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特别脏乱差”的状态,“地面都是油乎乎的。”

  为了改变这样的脏乱状态,2019年5月,石油共生大院开始规划建设。张婷回忆最开始改造时的情景说:“我们都持怀疑的态度,大院有四个产权单位,都觉得这个事太难了!”

  在这个过程中,政协委员多次深入居民当中,问居民对大院有什么样的需求,想建成什么样子,认真听居民“唠叨”。

  “政协委员真的把我们的唠叨放在心里面,积极推动共生大院改造。”张婷感叹。大院改造完成后,她和其他居民第一时间回到大院参观:“当看到美景之后,真的震撼了!”

  这让张婷和其他大院居民真切地感受到,“政协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推动大院共治过程中,嵌入其中的政协委员工作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宣传部部长陈琢介绍,从脏乱差的“大杂院”变身成如今的“网红打卡地”,政协委员们数次调研,反复走访,建言献策,成为连接街道与居民的“桥梁”、凝聚共识的“纽带”。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石油共生大院咖啡厅 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摄

  “政协委员们在委员工作站进行‘头脑风暴’,共享单车治理、京张遗址公园改造、学院路文化打造等多场主题活动均在此萌芽、孕育、落地,实现了大院治理中‘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初衷。”陈琢说。

  石油共生大院委员工作站成员白洁参与了共享单车治理提案的撰写、提交、办付全流程。白洁告诉记者,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群众说我听,我说街道听,街道说我听,我说群众听”的循环过程,在不断的沟通、商量中化解难题,凝聚共识,促成问题的最终解决。

  “如果把闭环中的每个点看成是‘珍珠’,最终成果是璀璨的‘项链’,我就是那根串联起珍珠的‘细线’。”白洁热衷于做那条串联起珍珠的“细线”。

  这样的委员工作站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协商议事平台,聚焦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增强了大院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刘勇介绍,目前海淀区共建立8个类型的33个委员工作站。

  “要建立一个站容易,但要让这个站能够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居民,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刘勇透露,未来海淀区委员工作站会增加调整,把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通过构建多元化协商格局,让“中国式商量”不断向多层制度化方向发展。(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