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米红旭:秘境中守护雨林精灵

2022-07-03 06:44 来源:经济日报

  “通过红外相机,我们在镜头里面发现了海南孔雀雉、小灵猫、果子狸等很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米红旭兴奋地说。

  米红旭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负责辖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修复等工作。2012年,动物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米红旭,与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妻子蒋帅抛却大城市的热闹与繁华,毅然走进这片神秘、幽静的热带雨林,一起开始了他们的热带雨林保护征程。10年来,米红旭为鹦哥岭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他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监测,并有效开展红外线相机兽类监测等专项调查,初步建立起红外线网格化监测体系。“原来红外相机基本拍不到,现在我们已经确定了哪些点是有固定种群分布的,只要把红外相机设置到那里,一定都可以拍得到。”米红旭说。随着保护和监测的深入,红外线相机记录到的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原来罕见的物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用照片来讲述雨林故事还是存在着一定局限性。“我们想要通过纪录片把整个海南热带雨林里最美的景观和雨林精灵们展现在公众面前,让海南、全国乃至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它们。”米红旭说。

  2018年,米红旭与团队踏上了纪录片《雨林归来》的拍摄之旅。拍摄途中,每人除了需要背负重达30公斤的生活物资和工作器材外,还要克服恶劣天气带来的困难。一次,他们上山的第二天就撞上了台风。“当时基本上所有人都是泡在水里进行拍摄的,但是最终拍摄出来的效果很好。在台风天里进行生物多样性记录,会有惊喜。”米红旭说。

  一部《雨林归来》,不仅让观众领略到鹦哥岭热带雨林的神奇自然之境,也让人们认识了一批特殊的护林员。以前鹦哥岭附近的村民们一直过着靠山吃山的日子,乱砍滥伐、狩猎等行为严重威胁着鹦哥岭热带雨林的生态安全。经过鹦哥岭团队坚持不懈的宣传教育,许多村民从狩猎者变成雨林守护者。目前鹦哥岭已有508名护林员,守护着这片他们熟悉的神秘净土。

  米红旭与团队还对长年累月监测记录下来的生物种群影像进行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海南鹦哥岭鸟类图鉴》《海南鹦哥岭两栖及爬行动物图鉴》等7本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图鉴书籍。这些图鉴不仅为人们了解海南鹦哥岭的生物种群提供了详实的一手资料,也成为护林员学习生物知识的工具书。

  “如果手机打不通,说明我已经进山,别担心,只要出山我就会回电话给你们。”刚来鹦哥岭那几年,米红旭和妻子蒋帅每回进出山都会这样与父母报平安。

  常年工作生活在雨林深处,米红旭与团队所作出的奉献和牺牲是难以想象的。因监测生物种群的需要,米红旭与团队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是在山上,有时候一进山就是好几天,雨林里各种虫蚁、蚂蟥、毒蛇的“骚扰”已成为他们工作中的家常便饭。一个地方的蚂蟥越多,这个地方的哺乳动物种类就越多。刚来到鹦哥岭时,米红旭对雨林里的蚂蟥心生畏惧。“它们有时会顺着裤管一直爬到大腿、肚子上。”米红旭说。但这些笼罩在身体上的“阴霾”会在一次次发现罕见的雨林精灵时瞬间消散,刚来到鹦哥岭的那年初冬,米红旭就因在一次山间工作中发现了我国特有的,且非常罕见的两栖动物——海南疣螈兴奋了好几天,全然忘却了蚂蟥给自己带来的伤痛和心理上的折磨。

  “人类需要大自然,我能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从事雨林保护工作,把爱好、所学专业应用到自己所做的工作中,我感到非常值得!”米红旭感慨道,“未来我和我的团队希望可以找到那些跟我们捉迷藏的动物,比如云豹、黑熊等。也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方法、设施设备应用在热带雨林保护和科研监测上,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热带雨林保护工作中来。”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 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