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乡村振兴“金融田”

2022-07-02 06:53 来源:经济日报

  金融是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经过近年来普惠金融的发展,持续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农村金融供给从整体上有了长足发展,农村金融环境不断改善,农户金融意识明显增强。然而,必须清醒意识到,当前农村金融供给区域差异较大,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供需不匹配的情况还较为突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还需进一步深化。

  今年年初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相关中央文件提到,要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给出具体指引。根据有关部门要求,还要进一步明确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的服务定位,探索构建定位清晰、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金融服务格局。

  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在不断推动金融机构下沉服务的同时,要重点解决好相关难点堵点。难点之一是在增加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同时,提高金融服务的触达率。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农村金融的触达率,但要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各个角落,包括偏远山区和农村贫困地区,还需要创新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去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各方要抓住政策机遇期,推动地方从观念和机制建设层面实现突破,实现对数字技术的运用与共享,为农民和农业增信。

  当前,农村金融供给结构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其中既有区域性的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也有同一地区金融结构的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在区域上的不平衡客观上造成了金融供给的区域差异,这种区域差异反过来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落后地区缺乏支持经济发展所必要的金融供给。从理论上来说,这种“金融排斥”可能使得落后地区陷入经济螺旋下滑的陷阱之中。而在同一区域,随着大型银行服务下沉到乡村,金融机构发现在农村能够发掘的有效金融需求相对有限,于是,在现实中形成了农村金融竞争过度与服务不足并存的情况。

  另外,农村金融产品单一问题持续存在,也成为制约乡村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的难点。由于受贷主体抵押物不足,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服务都停留在满足基本农业生产需要的层面上,金融机构主要提供对农机具、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资金支持。主要由银行构成的服务供给方,其产品的期限、利率、额度等不能很好满足现代农村对资金的需求,表现在农业科技贷款增长缓慢、新型农业主体贷款难等方面。与此同时,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相对较慢,农村担保机制建设进展迟缓,使得农村金融市场信贷风险较高。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难点痛点不少,诸多瓶颈问题也亟待解决。然而,实干才能出真章。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也必然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持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更多金融机构深耕农村。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要从增量、提质两方面着力,进一步创新丰富金融产品服务,助力农业产业链稳定,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特色产业支持力度,以产业带动为突破口,有效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实现良性循环。金融机构要勇挑重担,为乡村振兴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方案。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要尽快完善体制机制,建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业务部门,制订明确的任务书,拿出相关工作计划表,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陆 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