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门票价格“回头看”契合市场期待

2021-09-19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通知,决定于2021年9月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回头看”工作。通知指出,重点在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完善、门票价格是否切实降低、配套服务价格是否合理、门票价格减免政策是否执行到位等方面开展“回头看”。

  上述通知绝非简单的“例行公事”,而是直面问题,既正当其时,又契合市场期待。一方面,中秋、国庆“两节”来临,游客随之增多,难免让一些景区看到了新的“商机”,进而蠢蠢欲动,不择手段乱涨价,以期从中“捞一把”,这是必须警惕的。

  另一方面,该通知看似针对中秋、国庆而来,其实不止如此。2018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各地景区积极落实,让利于民。但正如通知里指出的,一些地方仍存在部分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偏高,景区配套服务价格不合理,经营者随意涨价、强制捆绑消费等情况。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回头看”,也是为了巩固前期治理工作的成果。

  具体实践中,此次“回头看”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其列出的重点工作,以“是否”为关键词,有利于让各方“看”得明白、“改”得到位。比如,对本地区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景区,是否实现了成本调查监审和价格评估调整全覆盖;对门票价格水平较高、群众反映强烈的景区,是否已切实降价并执行到位等。

  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为“是”,自然好,而如果答案是“否,该怎么办?除了景区自律、主动整改外,解决之道还在于通知里强调的,一旦发现不按规定执行政府定价、捆绑销售、强制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将及时采取措施,依法严厉处理,以实际行动维护旅游市场价格秩序,回应游客关切。乱涨价之路行不通后,景区也要调整思路,转变经营理念。

  事实上,对景区而言,“门票经济”并不利于长远发展。景区门票价格过高,增加了游客的旅游成本,影响出游体验。如果景区在开拓市场、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转型发展上无所作为,就很容易走进票价高、游客少的“死胡同”。现实来看,国内景区并非完全无法摈弃“门票经济”,杭州西湖便是一个典型例证。早在2002年10月份,西湖景区就实行免费开放,19年来,它早已“名利双收”,景区的旅游业经济效益没有减少,同时还带动了周边产业以及整座城市的发展。近年来,也有不少景区纷纷效仿,在门票经济上做减法,在旅游产业上做加法,在文旅融合上做乘法,不断让全域旅游服务升值,形成旅游业供给结构优化和总需求稳步扩大的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降低景区门票价格是硬要求,一方面,各景区要严格落实,在“回头看”中真查、真改,另一方面,媒体和社会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形成有力监督。此外,除了国有景区,其他景区也不能乘“节”打劫,也应自觉维护旅游市场价格秩序,从而让广大游客得到“真实惠”。(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