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农业、农村、农民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如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表示,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基础。乡村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是因地制宜,选准最具优势的产业。同时,也要解决好产业链的问题,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带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把推进产业兴旺作为“牛鼻子”,用心用力,紧抓不放,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农业龙头企业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介绍,“十四五”期间,牧原将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加大投资,聚焦养猪主业,把养猪产业做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农村经济落后的地方,村集体经济往往薄弱,难以形成支柱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很容易造成脱贫后返贫。”秦英林代表认为,让农民在企业的产业链上就业,获得稳定的工资收益,能防止农民返贫,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们将继续发挥现代生猪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把养猪产业做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让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技术工人。”秦英林代表认为,养猪行业同样需要高新技术人才,在农村广袤土地上聚力推动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
补牢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多数刚脱贫的乡村由于产业基础不够牢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比较薄弱,特别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牢产业发展基础,逐步壮大县域经济和集体经济。
裴春亮代表建议,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地域特色、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发展,拉长扶贫产业链条,从脱贫到振兴紧密“链”接,探索一条适合当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的路径。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完善产业体系。充分挖掘本地生态、资源、区位、历史、文化等优势,探索将扶贫产业打造成为富民特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本地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富民效应,实现产业发展目标从短期向长期的转换,实现产业从单维发展向多元融合的转换,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严琦:
为民营企业下乡提供便利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民营企业义不容辞。”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琦调研发现,一些涉农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面临用地难、融资难等一系列难题。
“要从土地供应、设施配套、企业服务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便利。”严琦委员建议,应该允许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抵押,有关金融机构应为涉农产业项目提供低息贷款、配套再贷款、农业专项贷款等优惠,同时,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和农业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对吸纳农村就业人数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及时给予社保优惠和失业保险返还等。
“乡村振兴,重要的是让农产品走出去。”严琦委员表示,餐饮企业作为农业产品的消费终端,要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大力推广“政府+科技+金融+餐饮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六位一体的股份合作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餐旅购宿一体化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罗玉平:
共建现代乡村特色产业体系
“当前,部分地区的农村仍然存在产业基础较弱、融合程度较低、资金人才欠缺等诸多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天金融集团董事长罗玉平建议,强化政府主导力度,通过扶持和培养龙头企业引领、用户资源聚合等方式,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罗玉平委员建议,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力度,深化“产业兴农”。由国家乡村振兴局牵头,联合省级政府成立省级“生态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促进会”,统筹谋划、统揽构建现代乡村振兴产业体系。二是建议统战引领龙头企业,促进“品牌强农”。鼓励龙头企业依托区域公用品牌,培育特色鲜明、底蕴丰厚、附加值高的市场化品牌,并对发展效益好、用户声望高、市场销售旺的品牌给予政策奖励。三是建议聚合企业用户资源,推动“渠道富农”。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渠道资源,搭建生态产业渠道合作联盟,构建场景多元、触点广泛、直达用户、覆盖面广、精准性强的生态产品销售体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夏先清 王 伟 冉瑞成 王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