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锦秀:“牧羊女”亲历脱贫路 从大别山走进大会堂

2021-03-05 22:1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5日讯(记者 梁木)出生于1979年的刘锦秀属羊,在她的老家大别山过去一直有很多人家养羊,过去十几年里,她把新的山羊养殖技术和观念带回大别山,一路护着大别山黑山羊从山里走到农博会、外交部推介会、全国两会以及无数人的餐桌上。

  这位2017年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有名的 “大别山牧羊女”、脱贫致富“领头羊”,如今带着她十几年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思考与感悟,走进今年的全国两会。

  图为人大代表刘锦秀

  从山里来 回山里去

  刘锦秀13岁外出务工,第一次被“山里”和“山外”的差别所震撼。10年打拼,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刘锦秀,24岁时决定回到山乡。

  “我看到了城里人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也要我的乡亲和他们一样。”

  对刘锦秀来说,刚出山时很难,语言不通,技术不会,“就像一座座的山”。但她内心对于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坚定支持她爬过这一座又一座山。刚回乡的时候也很难,乡亲们无法理解她的做法,更无法理解她带回来的新理念。在外面学习成长后的刘锦秀看着乡亲,就仿佛看到刚出山时的自己。

  面对乡亲的不理解和不愿意,刘锦秀选择先从一部分脱贫意愿强的乡亲入手。先带动一批人,让他们富起来,其他人看到真材实料的增收,自然不会再抗拒。“先富带后富”在这里有了新的生动注解。

  面对产业发展的困难,刘锦秀用5个“3年”概括这十几年的“牧羊”历程——“3年选种,3年和乡亲们确定‘鱼和水’的关系,3年使羊圈的体系标准化,3年使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最后一个3年走市场品牌之路。”

  如今,罗田县养羊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农户达到1500多户,带动相关就业人数达到6000多人。

  迎接乡村振兴

  刘锦秀的身上,有着大别山深处牧羊人家十几年变迁的缩影。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始终关注“三农”,关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刘锦秀还记得自己刚回乡的时候,村里都是黄色的土路。如今,不仅公路通到了村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日趋完善。刘锦秀认为,下一个阶段要做的是保护。

  “从脱贫到富起来国家可以帮扶,但国家由富到强需要每个人都动起来。路通了,水质变好了,但我们怎么去把路和水质都养护好,更需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自发的爱护环境。”

  作为脱贫“领头羊”,致富“带头人”,刘锦秀更加关注乡村产业的发展,她建议在乡村振兴中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尤其是要培育扶持一批小微企业。

  同样作为从小微企业开始创业的一员,现任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的会长,刘锦秀很了解小微企业发展的难点以及政府支持的重要性。尤其是“引凤还巢”“叶落归根”的本地创业者,回报家乡,带头致富,能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要发挥好市场主体的关键作用,刘锦秀建议加大能人培养力度、产业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期,相应的扶持政策要保持稳定。

  大别山的红色记忆

  2015年,国务院印发《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21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这两份文件背后,包含着的是同刘锦秀一样的,对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牵挂与期盼,这也是这次刘锦秀议案中的一个重点。

  大别山南麓的红安县是著名的“将军县”,先后走出61位开国将军,14万英雄儿女壮烈牺牲,因其在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意义,红安县由原名 “黄安县”改为“红安县”。红安县的“红”不仅体现在名字,更投射着红色革命精神百年间的传承。

  红安县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一个丰富而具有代表性的缩影,不论是看得见的革命遗迹,还是看不见的红色精神,都值得传承与发扬。

  刘锦秀建议大力开发红安县乃至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资源,将红色教育与红色旅游融合,打造全国党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示范区,这既有助于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的发展振兴,同时,继承与发扬好红色精神,也势必会成为国家富强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一股强大的历史力量与精神动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