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市场震荡加大 加强风险管理是必修课

2021-02-26 06:4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近期,国际铜价9年来首次突破9000美元/吨大关,铜期货不断攀高,相关股票涨势如虹。不仅铜,银、铝等金属股普涨,整个金属市场呈现“牛抬头”走势。其背后的驱动原因有哪些?后市应该如何看?

  “铜博士”领涨有色金属 

  有色金属价格走势强劲,其中铜领涨明显。铜,有一个雅称为“铜博士”。这是因为铜被广泛应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铜需求通常被视为能直接反映广泛的经济发展动向,所以被投资者称为“铜博士”。对于当前铜价上涨的原因,业内专家表示,一是经济复苏预期强劲下,供需关系有缺口;二是市场在美欧继续大“放水”背景下通胀预期增大。

  “此轮金属价格大幅上涨是宏观面与资金面联合作用的结果。”新湖期货有色金属研究总监孙匡文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表示。

  宏观面上,全球防疫取得积极进展,市场预期新冠肺炎疫情风险逐步消退,全球经济迎来复苏期。

  资金面上,美国高达1.9万亿美元的救助计划即将推出,欧央行释放持续宽松和刺激经济的信号,这些都令市场乐观情绪进一步发酵。

  在现货基本面上,铜的全球显性库存处于历史低位,目前全球精炼铜供不应求。据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2月1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年全球铜市供应短缺139.1万吨,较2019年全年短缺38.3万吨,缺口显著扩大,这奠定了铜价易涨难跌的大格局。

  “市场交易情绪上,近期高盛上调伦铜目标价至10500美元/吨,国内主要机构也大幅上调伦铜目标价,造成短期市场做多情绪趋于亢奋,铜价涨势异常凌厉。”南华期货金属分析师王仍坚表示。

  目前,市场上股票期货的联动也非常明显。从逻辑来看,在铜价大幅拉涨的过程中,相关公司盈利预期大幅改善,以矿产储量占优的股票标的涨势更好,如紫金矿业、江西铜业、云南铜业等。

  “铜作为反应宏观经济以及流动性的标志性商品,其金融属性决定了在流动性泛滥的年份里,价格上涨是主要特征。” 中大期货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景川认为。

  金属市场应谨慎追高 

  我国铜、锌、镍等精矿对外依存度较高,而新冠肺炎疫情对海外金属矿生产影响大,且仍未结束。

  孙匡文介绍,目前,秘鲁、智利等主要矿产国新增确诊病例仍在上升,叠加罢工等干扰,上游矿端供应恢复整体仍缓慢,这表现为铜精矿、锌精矿等加工费持续走低。同时,疫情导致东南亚锡冶炼产量下降,国内铝冶炼产量增速也呈阶段性放缓。

  相对而言,消费端恢复明显超预期。早在2020年四季度,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复苏势头即表现得十分强劲,这从国内金属制品的出口订单大幅增加得以反映。目前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疫情大幅趋缓,这无疑将使金属消费加速反弹。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强劲复苏也给予了有色金属消费的增长动力。新基建、新能源板块持续发力,为包括铜、镍、铝在内的金属消费贡献增长。

  “清洁能源对金属长期需求再度引起广泛关注。”江铜集团金瑞期货总经理侯心强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展望后市,他认为,目前海外经济处于加速复苏的初期阶段,未来利好逻辑仍将持续。但当前金属市场情绪极度乐观,价格在短期内已出现快速单边上涨,预计未来价格波动加大,现货市场消费修复未必能在短期内迅速匹配价格拉升,未来需持续关注终端需求回升的实际情况,建议投资者和企业谨慎追高。

  加强风险管理是必修课 

  近期,大宗商品中“铜博士”、“油老大”王者归来,带动市场情绪集体亢奋。有观点认为,2021年将成为商品需求持续增长的十年的开端。也有专家表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伍德麦肯兹公司认为,能源转型投资将成为大宗商品巨大且持久的新驱动力,它是后疫情时代刺激计划的核心因素,并将长期持续。因此,目前对转型商品仍未有足够的重视,其中包括铜、铝、镍、锂、钴,可能也包括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

  美国艾芬豪矿业创始人罗伯特·弗里德兰认为,受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金属矿产将会取代石油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商品。

  也有观点认为,近期大宗商品上涨,其背后的逻辑不乏弱美元周期、再库存周期,再叠加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等概念的炒作,使得有色与能化板块整体表现较强。“流动性的变化决定本轮牛市能走多远。”景川认为。

  中钢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丁建明认为,铜价进入高位区,会出现高位震荡行情。上涨是可能的,但是能否到10000美元甚至12000美元,有难度,即便能到也是逐步上涨,而不可能一马平川。因此,相关产业链企业应该利用好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适时开展原料套保。

  侯心强认为,对于实体企业而言,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终端消费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因此,企业需要以更灵活的风险管理应对,建议以销定产。目前,价格大幅上涨且波动加剧,出现了阶段性的累库,放大了加工企业的价格风险,同时保值资金投入亦大幅上升,给企业风险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此,他建议相关企业应适当降低库存,以降低风险量级、缓解资金压力。同时要密切关注政策的边际变化,要加强对国内终端消费的跟踪,关注此轮上涨的可持续性。(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惠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