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城市大脑智能运营指挥中心投入运行

2021-02-25 10:3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为城市治理指挥调度的全视角驾驶舱和智慧中枢,海淀城市大脑智能运营指挥中心(IOCC)近日正式投入运行。这个聚合众多场景与资源的“数据港”,首次实现了城市治理领域的大数据融合,实时、精细感知着海淀区431平方公里的 “心跳”和 “脉搏”。

  IOCC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海淀城市大脑的建设实践由“多点萌芽”的初步探索阶段迈入了“融合聚变”的全面提速阶段,将以业务为牵引的智慧场景融为一体,实现在城市全景视角下的“数字孪生”。在这里,“一屏尽知海淀事”,可实现态势研判、智能分析、综合决策、仿真推演、业务协同等诸多功能。

  记者24日在位于海淀区政府的多功能指挥大厅里看到,一面高5.8米、长19.2米的巨幅屏幕上,汇聚地区全景地图、实时监控画面、各种数据以及突发事件等多类信息。区指挥中心副主任吴维告诉记者,IOCC集成融合指挥和智能运营两大模式,不仅可以实现灵活的信息交互展示、全量的数据资源调度,还能形成智能的分析研判学习功能,以全域视角一屏尽览海淀全局,推动区域智慧治理。

  据介绍,海淀“城市大脑”按照“1+1+2+N”架构模式建设,即一张感知网、一个智能云平台、两个中心、N个创新应用。“一张感知网”由全区12000余路在网摄像机以及10000多路传感器做支撑;“时空一张图”汇聚全区249个专题地图数据,包括基础地理、行政区划、二三维地图、约17万个建筑,以及城市部件等;大数据中心汇聚政务数据、物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社会资源数据,目前已接入8个市级部门、13个区级部门、全区29个街镇数据,整合55个原有信息化系统;AI计算中心可对各类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并提供智能分析服务和识别结果。

  “原来委办局和街镇都各自掌握很多数据,没有整合,而且技术路径不一样,不同场景指挥调度需要打开的系统也不一样。比如两个领导都看到某一个问题,有可能会分别下达指示,两路人马办案,这就造成了城市管理‘各自为阵’,重复劳动。”区指挥中心副主任吴维告诉记者,通过全链条的功能支撑,IOCC建造了属于海淀的“数据港”,可以通过一个系统下达指示。目前已接入13个委办局36个业务系统、全区12000多路监控视频、10000多个物联传感设备。数据达到6000余万条,每天处理数据量16万条,已共享给委办局30万条。

  IOCC是怎样运转的?日前,在接到功德寺地区有噪音报案时,IOCC为街镇分析了事件点位周边的问题因素,且精准定位并实时监测正在施工的工地,通过IOCC城市管理场景(渣土车源头管控),可以监测到该工地在报案时段的施工情况,直接锁定噪音产生的源头,后续主动推送给街镇工作人员关于天气、路线、现场情况、投诉问题证据及建议联合执法委办局等信息。“过去每个场景需要的信息来源不一样,主要靠人工收集和口头报告,系统也只能接单一信号源,看的见人就看不到事,无法在召开视频会议的同时看案件现场,更别提指挥调度。现在城市管理者一屏便可进行视频会议并看到任何事件现场,想看的数据也都能同步展示,以高位视角看海淀全局,全方位出谋策划,高效率调度解决。”吴维说。

  目前IOCC已对40多个业务系统实现接入及数据融合,预计后期可达到80多个。已接入的数据涵盖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智慧能源等五大领域,应用场景达到52个,涵盖智慧社区、渣土车治理、中关村西区交通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垃圾分类、接诉即办、城市能源、无障碍设施智慧服务等。基于城市大脑时空信息平台,IOCC还将全区行政区划、地形地貌、城市部件等进行了全场景建模,重点区域进行精准建模,并依托城市大脑感知神经网络,将全区12000多路摄像头和10000多个传感器实时联动,为城市运行监测提供基础能力保障。

  据介绍,城市运营管理从技术支撑演进方面分为4个阶段:1.0阶段——“人拉肩扛人海战”,一个电话、两眼摸黑奔赴现场;2.0阶段——“系统辅助人干事”,系统扩展了人的眼睛、耳朵,辅助支撑双手双脚;3.0阶段——“系统学会干人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让系统逐渐学习人的经验,实现“算力”替代“人力”;4.0阶段——“系统干事人想事”,系统成为工作主力,实现城市运行、评价、发展的整体智慧化。“目前海淀IOCC正处于3.0阶段,未来向4.0阶段演进。” 吴维介绍,IOCC构造了一个海淀的“大脑仁”,开拓性构建了城市事件的智能分析研判学习能力,在事件应对过程中,可以通过持续学习固化经验,提炼标准,最后达到自主研判解决问题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城市大脑在前期众多应用场景中进行的创新实践,为IOCC提供了很好的“原材料”。系统通过前期多次人为操作总结经验,从而实现自我成长,“聪明”地实现智能识别、研判,自动发送信息到相关部门并实时监测进展。未来海淀IOCC将通过不断地学习,逐渐掌握对违法行为的自动识别、自动派转、自动核实、自动考核等技能,尽可能摆脱“人工”依赖。

  下一步,海淀IOCC还将逐步实现市域社会治理、产业经济、政务服务、教育、医疗等全领域的场景接入,使居民通过一个终端入口,直达所需的民生服务资源;通过智慧化的城市运营体系及时感知发现存在的问题,将城市“被动”治理转变为“主动”治理模式,对城市的各类事件实现未诉先办,使居民生活更有保障,让城市更宜居、更便利。

  未来,海淀城市大脑将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示范性建设,预计今明两年初步形成多元感知、智能分析、统筹指挥、共治共享的能力;2022年底建成城市治理感知神经网络,城市大脑全面完善;在未来五年左右,全方位完成平台体系建设,城市大脑整体跃升,促进创新生态体系和新型城市形态成长,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