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3日讯(记者 成琪)近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发掘的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发现金中都外城护城河、城墙、马面、顺城街道路等外城城墙体系,并了解了这些遗迹的形制结构和营建方式。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正式迁都燕京(今北京),并改称中都,开启了金中都作为金朝都城的62年辉煌历史。
金中都城城墙的剖面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站在近千年前的城墙遗址上,中国经济网记者依然还能看到马面、护城河、城墙、顺城街道等外城城墙体系的痕迹。
北京文物研究所负责金中都考古发掘项目的负责人、研究馆员丁利娜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本次发掘基本厘清了外城城墙的保存状况、形制结构,及其与城外护城河、城内道路的关系,首次正式确认了护城河、城墙的宽度及营建方式。首次完整揭露了1处金中都外城墙的马面遗迹,确认其形制为圆角长方形,构建方式为在城墙外二次增筑、外围包砖。
“在唐、辽时期,墓葬都是建在城外。这次发现的叠压在南城墙下的唐代墓葬、辽代墓葬为金中都城在唐幽州、辽南京城基础上改、扩建的史实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学证据。”北京文物研究所负责金中都考古发掘项目的负责人、研究馆员丁利娜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金中都城河道遗址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张中华透露,金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中居于重要地位,此次考古发现为复原金中都结构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实证了金中都城的建制沿革。“金中都城的考古研究不仅对北京市,对整个中国都城的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其布局、构筑方式的演变让我们能进一步了解中国都城形制。”
2019-2020年,为配合金中都城墙保护和展示工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丰台区文化和旅游局对西城墙、南城墙及周边开展了两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计发掘面积2900平方米。此次考古工作是首次对金中都外城城墙开展考古发掘,发现城墙遗迹5处,马面遗迹1处,护城河遗迹1处,城内道路2条。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金中都城墙遗址目前在地表尚存南城墙万泉寺、凤凰嘴和西城墙高楼村等3处,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中都城河道堆积层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北京丰台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长付然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要做好遗址的本体保护和考古成果的展示利用,“目前正在筹建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预计2021年将拿出设计方案征求意见。我们要把遗址保护好,把成果展示好,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它,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