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最新进展:青藏高原人类历史揭开神秘面纱

2020-10-30 13:0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30日讯(记者 成琪)10月30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等2项重要考古成果。

  白石崖溶洞遗址发现丹尼索瓦人化石

  白石崖溶洞遗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是当地有名的佛教神洞和旅游景点,2010年开始,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对该洞穴及其所在甘加盆地开展了多次野外考察和研究。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逐步揭露了白石崖溶洞遗址在古人类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遗址发掘工作显示,白石崖溶洞遗址保存有丰富的考古遗存,以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骨骼为主。

  初步鉴定结果显示,上部地层以羚羊、狐狸、旱獭等中小型动物为主,而下部地层则以犀牛、野牛、鬣狗等大中型动物为主。多件动物骨骼有火烧、敲击和切割痕迹,包括食肉类动物骨骼。综合分析显示,古人类曾长期在白石崖溶洞遗址生活。

  2018年至2019年发掘期间,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综合利用AMS14C和单颗粒光释光测年技术,揭示了白石崖溶洞遗址已发掘地层主要形成于19-3万年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年代最早、有可靠埋藏地层、出土丰富考古遗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针对早期在此发现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体质人类学和古DNA分析揭示,古人类下颌骨化石为丹尼索瓦人。此外,遗址文化层土壤沉积物中保存有丹尼索瓦人DNA,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其中晚更新世的丹尼索瓦人与丹尼索瓦洞的晚期丹尼索瓦人有最紧密的遗传关系,这大大推动了丹尼索瓦人的体质形态、遗传特征、行为特征、时空分布、迁移扩散和环境适应等研究,对厘清人类演化的总体脉络有重要意义。

  据悉,白石崖溶洞遗址是丹尼索瓦洞以外唯一一个发现丹尼索瓦人化石和丹尼索瓦人DNA的考古遗址,是青藏高原史前考古研究的重大进展,更是国际上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重大突破,填补了东亚地区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古老人群具体种属鉴定的空白,为同期古老型人类化石的种属鉴定提供了关键对比材料,对厘清东亚古人类演化历史和现代人起源问题有重要意义。

  2018血渭一号墓发掘成果丰富

  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1982年考古发现并得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3.15热水墓群被盗事件震动全国。涉案文物达到646件,本次发掘就是针对2018年被盗墓葬进行的,编号为2018血渭一号墓。

  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是一座唐(吐蕃)时期的高级贵族墓葬。

  地表尚保留茔墙、祭祀建筑、封土和回廊等墓园建筑,地下部分由墓道、照墙、甬道、墓门、墓圹、墓室组成,墓道内发现长条形殉马坑,殉葬6匹4至6岁的公马。墓圹填土中发现殉人和殉牲坑,殉牲坑内出土牛、羊、羚羊、岩羊、牦牛等动物骨骼,底层放置有一把木鞘铁剑。

  墓室由1个主墓、4个侧室组成,主室东西长6.8米、南北宽4.25米,四壁石砌,顶部平铺棚木,内壁绘有壁画,主室设有东西向红砂岩棺床,棺木上均有彩绘和贴金,主室内出土人骨,初步判定分属两个个体。4个侧室位于主室的南北两侧,与主室间以过道相连,过道内设有木门,侧室东西长3.4米、南北宽2.4米,北部一座侧室内发现有木床。

  墓内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皮革、玉石器、玻璃器及纺织品等各类文物1000余件,2018血渭一号墓是热水墓群考古发现结构最为完整、复杂的高等级墓葬,该墓的发掘对研究唐(吐蕃)时期热水地区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国与少数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物质文化交流史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据悉,根据墓葬出土的金器、丝织物,结合以往该地区的墓葬出土文物,初步推断该墓的时代在8世纪中期左右,墓葬的规格相当高,可能会到部落首领这个级别。关于墓主人的身份,目前还是比较困难,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因为墓葬中的文化因素比较多。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注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此次通报的两项重要发现涉及到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是早期人类迁徙和历史时期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将持续推动该地区的考古工作,支持考古单位及相关科研机构开展多学科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境内人类起源与衍变、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等重要课题研究。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