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再逢良机

2020-10-20 14: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近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整体强劲,国庆节后人民币一度突破6.7关口。快速升值态势引发央行出手稳汇率,10月10日央行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体现了央行希望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态势,维持汇率基本稳定的态度。

  在笔者看来,尽管政策有意促进汇率双边波动,但考虑到当前美元处于弱势、疫情下中国经济表现全球领先、海外需求旺盛持续推高中国出口以及中国加大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等因素,人民币升值趋势仍有望在年内保持。

  此外,由于当前中国资本管制的非对称特征,即整体更鼓励流入,但对流出限制较多,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人民币上涨。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建议一方面扩大金融开放,一方面放松管制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去,加速资本双向流动,这样既有助于维持汇率稳定,亦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速创造良机。

  基本面因素支持人民币保持强势

  当前人民币整体保持强势,在笔者看来主要得益于如下基本面因素:

  第一,美元指数进入下行周期。疫情之下,美国经济衰退,赤字飙升,且在美国大选之年,为获得选票,美国政治环境愈发撕裂,不确定性增加;美联储持续超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大幅降息之下,中美利差显著拉大。与此同时,作为影响美元指数走势最重要的欧元表现较好,欧元区疫情控制好于美国,且欧盟在财政协同上取得重要突破,就7500亿复苏基金达成一致,共同对欧元构成支撑。

  第二,中国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反弹。疫情之下,中国政府采取及时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用最短的时间控制住疫情,并在二季度全球率先走出疫情冲击,这对于市场看好人民币走势提供支持。二季度中国GDP反弹至3.2%,三季度或将突破5%,展望全年,中国或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第三,中国出口强劲,经常项目顺差扩大。疫情之下,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扩大,支持人民币升值。从货物贸易来看,今年受疫情影响,海外防疫与在线设备需求加大,中国成为防疫用品、居家办公学习电子设备等商品的主要出口国。8-9月中国出口增长都在10%左右,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达到326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7%。与此同时,疫情之下,服务贸易逆差也有所收窄,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大幅回落,1-7月贸易逆差比去年同期下降近一半。

  第四,中国逆势开放,获得全球投资者看好。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挑战,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始终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捍卫者和守护者,经济与金融市场稳定,货币政策稳健,对外开放步伐仍在加大,对外资具有巨大吸引力。如近几个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明显提速,项目总投资高达500亿元,投入生产后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将大量出口其它亚洲国家。

  重启人民币国际化前景良好

  除了上述基本面因素,当前中国资本管制并不对称,即整体上呈现鼓励流入,限制流出的态势,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人民币上涨态势。

  一方面,从资金流入的角度,近年来央行等金融部门出台了50余条对内、对外的开放措施,金融开放速度较快。包括金融机构开放方面,大幅扩大各类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完全取消;中国债券市场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旗舰指数;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等相继推出。金融业对外开放逐步过渡到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等。

  但另一方面,从资本流出的角度,由于2015年8月人民币中间价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几度面临大幅贬值压力,基于宏观审慎背景下的资本流出政策有所加码。例如,金融机构代客远期售汇业务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便是央行进行外汇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工具,自2018年8月贬值时保持至今。

  除此以外,逆周期因子、调整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也经常用于跨境资金管理使用。而在直接投资领域,15年贬值之前,中国对境内企业对外投资持开放态度,16年对外直接投资(ODI)甚至一度超过外商直接投资(FDI),但在近年来数次贬值压力之下,中国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从严的,ODI也相应回落。

  正如近期央行行长易纲在《金融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文中提到的,维持币值稳定对成功经济体十分必要,此次远期售汇业务风险准备金率下调也体现央行希望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态势,维持汇率基本稳定的态度。但考虑到资本管制非对称性对人民币升值的推动,未来加大开放的同时,放宽资本流出,鼓励双边波动,有助于人民币汇率向均衡水平靠近,维护币值稳定。

  此外,过去几年,在人民币贬值与资本流出压力之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到了影响。在当前逆全球化风险加大、中美关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人民币仍能保持基本稳定其实十分难得,也体现了政策定力。但在当前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时机下,协同加速推进多项资本市场改革举措,加大人民币弹性的同时,扩大金融开放,鼓励资本双向流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提速。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京东数科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沈建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