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皮画 非遗助力脱贫路上的一道风景

2020-10-16 16:2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阿尔山10月16日讯(记者成琪) 一个已经枯死的白桦树树皮,经过设计、分色剪制、揭离和粘贴,最后成了一件精美的树皮画,2018年,树皮画(白狼林俗树皮画)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10月15日,记者跟随“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县主题宣传行动”来到了阿尔山白狼镇,亲身体会了这项非遗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树皮画手工制作工艺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阿尔山市白狼镇是林区开发建设者最早的定居地,粗犷豪放的文化传统;古朴厚重的林区文化积淀,给白狼地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独特的林俗文化遗产。树皮画以白桦树上剥落的树皮为原料,是白狼镇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艺。树皮画其实由来已久,但作为旅游产品亮相却是近些年随着林俗旅游的发展才有的。 

  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艳红今年45岁了,从小就接触树皮画,“树皮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小时候我家生火就是用它。”李艳红说,“小时侯做树皮画只是个爱好,但是从未放弃。”

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艳红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2015年,阿尔山市林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运营,也是树皮画项目保护单位。2017年,李艳红加入公司,“当时就想要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也希望能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通过“公司+贫困户”的模式,白狼镇积极吸纳当地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到非遗企业就业,提供工作岗位,增加收入,先后带动贫困户12人参与树皮画制作。2016年以来累计为46户贫困户72人发放分红金额近30万元。 

  扶贫先扶智。白狼镇还举办“脱贫扶智就业基地”树皮画培训班,定期定点派出专业树皮画制作人员开展培训和讲座,通过培训来吸引、培养出相当数量的树皮画创作人才。 

  “以制作生肖树皮画为例,经过培训,一个没有基础的人一周就能学会简单制作,但是真正独立接单需要半年时间。”李艳红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他们接的订单主要根据销售品种和他们自己掌握的技巧而定。有的能做简单的作品,就承接卡通生肖类作品的订单,有的能做复杂的作品,就承接皮毛动物作品的订单。根据每个贫困户的特点,月增加收入从几百到上千。” 

  贫困户顾长云,早期是林业子女,特别喜欢树皮画,开始担心自己做不了,后来经过有针对性的培训,现在已经很好的掌握技艺,每个月能多收入1000多元。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阿尔山白桦树树皮丰富,李燕红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这些树皮都是山上的倒木、雷击木,修路剩下的木,还有一些工厂开采后剩下的树皮,“主要还是依靠到山上收集,因为倒木特别多,颜色丰富,而且经过风吹日晒,颜色保持几十年都没问题,也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阿尔山白狼林俗树皮画基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片一场大火后剩下的树皮,斑驳的黑色印记,就是一种天然的图案。 

  “我在做产品推广的时候发现,树皮画的传统工艺是好,但是并不被大家接受,因为做出来的产品和现在大家的生活不匹配。”谈到项目遇到的困难时,李艳红说。后来他们到处学习取经,学习树皮工艺与新元素的结合,了解现代人的消费需求,“以前思维打不开,总想树皮和树皮结合,通过学习打开了思路。” 

  目前,公司开发了一些树皮画服饰,将反映林俗、民族、中国红元素的树皮画粘贴到各类服装上,这些新产品新设计不仅收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提高了产品的销售量,也促使树皮画创作进一步与当地的文化特色和自然风光融合在一起,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 

  此外,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除了在旅游景区这种在地销售,还打通了网络电商、直播带货这些线上平台,现在一年的收入在50万元左右。 

  采访当天下午,李艳红就要坐飞机去苏州了,去学习新的产品设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树皮画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又将焕发生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