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宁:化危为机,才会遇见更美好的生活

2020-06-04 19:22 来源:界面

  作者: 张秋和

  当疫情猝然来临,多少人原本幸福的生活、稳定的工作都被迫卷入无法自主的变局之中。

  这一场疫情影响之大、时间之长,所有人始料未及,考验着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家庭的抗风险能力。

  企业开始思考:现金流和融资怎么办,业务调整怎么办?家庭也开始筹谋:眼下的资产、存款还能否保证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生活,眼下的投资还能否保障财富保值增值。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这三个“重要”,充分凸显出金融对于国计民生之“重”。尤其是历经了疫情的洗礼之后,金融业如何顺势而为,尤其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财富保障,被广泛热议。

  “中国居民想获理财产品而不得的重要意义,跟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意义,是一样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的这句话,让唐宁感慨颇深。

  宜信之力,便是为广大居民专业地提供财富管理服务,从高净值人群手中开拓资金,投向科技创新类等企业尤其小微企业,从而完成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高效匹配。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更助力数字经济走向正轨。

  孔子曰“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儒家的义利观中,道义可以生利,而利则用以安抚天下。修身如是,从业如是,为政如是。此刻,关乎国运的金融业发展,也正在危局便利之处见真章。国之千钧一发之际,正需要金融企业义利合一、赋能于民——为生民计、为行业计、为时代计。

  “能够通过专业服务为民众带来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未来,我们的满足感即来源于此。”唐宁说,“我们唯有践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才能不负时代所托。”

  化危为机,探出多赢之路

  疫情期间,作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唐宁看到了太多陷入困境的中小微企业。

  业务受到冲击,裁员、降薪等种种方式“节流”还并不够。在唐宁看来,更重要是如何利用模式创新、技术创新进行“开源”。

  于是,“唐宁会客厅”就在疫情最严重的2月上线了。他邀请各路大咖来畅谈危机应对和未来趋势,用头脑风暴来把实用的转型路径、宏观预判等传递给企业主们,帮助他们走出恐慌无助的状态。

  其中让唐宁最为感慨的是黄益平的那场讲座——黄益平用11页PPT,在一个小时内就把过去40年和未来10年的宏观经济走向讲的经络分明。

  “这样的分享还将持续,我们还会继续将正能量传递给他人。”唐宁指出,困境中的企业主首先要坚定信心,然后要主动创新求变,摆脱低水平重复的老路,冲出一片新天地。

  事实上,疫情中的宜信,也走过了同样的历程——主营财富管理服务,需要面对面与客户沟通交流,告诉他们千万、上亿甚至几十亿的资产应如何配置,一个价值五百万的产品到底值不值得投资。“如此面向合格投资人的大额投资行为怎么走线上呢?当时大家都懵了。”唐宁回忆。

  但随后,宜信深入分析了客户行为,尝试通过直播讲座来赢得受众。从最初1个人对少数人的私密座谈,变成1个人对20万人甚至200万人的公开演说,服务客户和沟通效率数十倍提升。

  效果初显,整个团队的心态也在悄然改变。唐宁感觉到,同事们由最初的恐慌变为了自信、激动,对讲座的内容和形式也愈发精益求精。“一个月服务客户的数量比我们过去一年都多。”

  如此多赢,唐宁显得很兴奋——“当一群人在一起做有意义的工作,并且为我们的社会走向美好添砖加瓦,这样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疫情一战,反而推动宜信向创新发展迈出了一大步。而唐宁也不忘初心,牢记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业的天职和宗旨,将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顺势拉出了困境。

  早走一步,就可能临危不乱

  当然,疫情更多的是逼得一些企业进行自我调整。唐宁对此深有感触:一些曾门庭如市的餐馆老板缺乏数字化转变的意识,不精通线上售卖和支付渠道,眼下就被迫歇业了。

  尽管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其繁荣毕竟不是一蹴而就。唐宁发现,即使在科技应用最为积极的银行业,也会出现高层“光说不练”、中层“困难很多”、基层“置若罔闻”的现象。

  并且,一些企业为了应对疫情而轰轰烈烈地尝试数字化转型,但疫后原有业务一旦复苏,继续变革还是固守成规,就成为了企业家的艰难选择。

  “真正的机遇都源自于曾经艰难的抉择,往往还都是‘反人性’的抉择。”唐宁举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例子:他若早晨7点从家出发上班,则交通顺畅;但若晚15分钟出发则一路堵车到8点半。“早15分钟出发,最终就会有1小时的巨大差距”。

  获得数字化转型的先动优势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些人认为,当前数字化是一条‘腿’,即便缺了也还能活下去。但未来,数字化就是一条‘命’,缺了也就没命了。”

  事实上,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均在疫情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数字经济”呼啸而至,层出不穷的新模式、新科技已然在冲击固有观念和传统经济形态。

  政策提出,深化改革开放、鼓励创新、拓宽国内市场、培育新的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等。如此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每个企业都将同时面对机遇和挑战。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在唐宁看来,如果生存是企业的最大目标,那么就会欲求温饱而不可得;如果以此为机来谋求转型,那么生存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我和我的同事能够生逢这变革的时代,奋斗于这百年不遇的机遇,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金融新局,赢在顺势而变

  “行业在变,世界在变。”唐宁认为,疫情使更多的客户意识到保险保障的重要性和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性,以及投资新技术、新模式的重要。

  房地产、制造业、进出口等固有经济形态还都将继续发展,但毫无疑问,创新驱动的新兴领域将更有作为。

  在唐宁的观察中,盯到中小企业融资难还只是金融业发展的现阶段。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中产阶级骤增的大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下一阶段应是财富管理市场的普及和成熟。毕竟,单靠银行存款已不可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变的,是传统银行融资以主要以传统经济为依托;改变的,是科技创新固有的高风险属性将加速风投这一业态的风靡。”

  这意味着,资金拥有者的身份将由储户向投资者转变。

  将钱存入银行,储户清楚地知道未来收益,而如果投入基金,则要接受高收益伴随的高风险。“这需要投资者对自身的投资能力、风险偏好等有更强的认知和学习。”

  最好的解法,是投资者在脑海中建立分散风险的基本逻辑——要对短、中、长的理财产品进行合理配置,要对国际国内的各类资产进行合理配置,要对流动性强、流动性弱的不同产品进行合理配置。

  为此,唐宁和他的同事们始终在路上。

  宜信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帮助中小微企业、农户获取发展资金;宜信的母基金帮助科创类企业获取更有“耐心”的资金;宜信的财富管理服务致力于将企业家创造的财富与未来40年的家族需求精准匹配。

  作为中国金融的一分子,宜信每一位团队成员都生逢其时:“我们将继续努力跑下去,行稳致远。”

  千百年来,“责任”二字根植于中国人的基因里,在中华大地深厚的土壤中,孕育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以“仁者人也,利他向善”的儒家家国理念描绘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以责在人先、计利天下的信念推动着所有行业的进化。金融业发展至今,更应如此。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