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远比形式更重要

2020-04-05 06:47 来源:经济日报

  笔者曾经走访一个易地搬迁居民点,在刚刚建成的楼房里,和新搬来的农民聊天。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搬进楼里,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彻底改变。问起生计,这位朴实的老乡说出一点“不便”:新居无处摆放祖先牌位。

  对于这个细节,笔者一直记得很清楚。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传统农村的居屋确实都留有一处祖先牌位。即使泥土房改成砖瓦房甚至建成了两层小楼,这个“格式”总还是有些顽强地保留着。

  我们是从农耕文明中走出来的,生命的最终归属似乎只有回到土里,才算圆满。与此相联系的,就是祭祀习俗和文化。

  清明祭祀方式的沿革变化,就是一部民俗演变史。我们无法细数每一个变化的细节,但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笔者从小生活在太行山乡间。小时候,村里祭祀讲究“蒸祭”“煮祭”等许多程序。所谓“蒸祭”,就是在清明节前磨面、发面,蒸一些祭品;“煮祭”则是用油炸食品来当祭品。清明节要带这些祭品到坟前,才算是对祖先恭敬。似乎省略了每一个环节都是对祖先的“不敬”。后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忙碌,清明节一些复杂的“程序”逐渐省略了。

  这些年来,工业文明的发展和长距离迁徙的发生,从根本上冲击着乡土社会血缘家族聚居的生活方式。守着祖坟敬祖先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在瓦解。我们对于祖先的恭敬不再是“单一”地走到坟前来完成了。

  追思和纪念的方式随着时代演进而改变。祭祀从某种程度上看,实际上反映着人们的生死观念,凝结着人们对于生命归宿的思考。海葬、树葬、生态葬等殡葬方式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对于生命本身的认识,也在拓展和丰富着祭祀文化的内涵。

  今年这个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已有所缓解,防控举措依然在执行。这样一个清明节,注定有些特殊。许多地方都提倡以新的祭扫方式纪念先人,比如网络祭扫,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纪念和追思,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情感永远比形式更重要。

  我们尊重和敬畏那些已逝的生命,这种尊重和思念丰富着我们的思想,滋养着我们的情感。无论是网上祭扫,还是坟前肃立,都能让我们在怀念中回味和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才是清明节应有的节日内涵。(魏永刚)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