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亿科研经费、68个应急项目应对疫情大考!成果如何?

2020-04-04 06:3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国内疫情步入尾声,国外疫情又如火如荼。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我国布置了多少应急科研项目,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3日15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大家关心的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工作情况。

  湖北现有确诊病例降至千例以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了最新疫情概况:

  4月2日0时—24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1例,其中29例为境外输入病例;新增死亡病例4例,全部为湖北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2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710例,其中重症病例19例;现有疑似病例135例。累计确诊病例87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60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4月2日24时,据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6571例,累计死亡病例3322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1620例,现有疑似病例135例。

  湖北当日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现有确诊病例987例,其中武汉983例,这里面重症病例349例,其中武汉346例。

  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0例,其中境外输入7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027例,其中境外输入221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182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802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1例,台湾地区339例。

  4月2日,湖北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00例以下。两例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的关联病例。我国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持续增加,出现本土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始终存在,社区、单位、家庭和个人要继续做好防护,防范输入性病例导致的疫情扩散和蔓延。

  3.2亿科研经费、68个应急项目

  应对疫情大考

  这次疫情防控中,我国部署了一批应急科研攻关项目,这批项目已取得哪些成果用于抗疫?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介绍:“这次疫情是对我们中国科技界的一次大考。疫情爆发后,科技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立即进入战时状态,组织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投入到抗疫一线,目前已经部署了68个应急项目,安排了科研经费3.2亿元。”

  张晓原说,对这些项目,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的特殊的组织方式:

  第一,特事特办,快速响应。迅速成立了13个部门,共同组织科研攻关组,另外还有钟南山院士的参加14个人的专家组,迅速组织优秀科研团队进行项目部署,可以说是当天立项、当天科研启动经费就能拨付到位。

  第二,多路并行、多组推进。这次新冠病毒是一个人类未知的新发病毒,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找到突破口,我们组织了多支科研团队,同步进行攻关。比如在疫苗研制方面,我们总共部署了5种技术路线,每一种技术路线都有1-3个团队进行同步攻关。

  第三,全程跟踪,全程服务。总共设立了10个工作专班,而且为每个项目配备了项目专员,及时跟踪了解协调解决在科研项目攻关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另外还派出了“前方小组”常驻武汉,组织协调武汉一线医疗、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相关的攻关工作。

  第四,加强协同,强化联动。科技、卫生、药监等管理部门无缝衔接,在推进血浆采集、试剂审批、病毒毒株共享利用等方面联动工作,确保有关的应急攻关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迅速完成了病原鉴定和全基因组测序,也不断将阶段性成果推荐给临床救治一线,目前已经有试剂和药物方面11个阶段性科研成果纳入到《诊疗方案》中。

  研发团队“足不出户”

  参加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

  疫情发生后,国家科技计划的重大任务部署受到什么影响?科研攻关还可以正常开展吗?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司长包献华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很多科研人员直接投身到防疫工作的一线、奋力拼搏,科研单位也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疫措施,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的科研秩序产生比较大的冲击。”

  为了保证重大科研任务的实施,科技部采取了多方面措施:

  一是及时调整了在研项目的管理工作。2月中旬,科技部发出通知,对在研项目的实施期限自动延长6个月,对于核心团队身在受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以及核心团队直接投入到疫情防控诊疗一线的,还可以申请进一步延长时间。同时,对科研项目申报、项目验收和中期检查等相关工作也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确保有关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有序部署新的研发任务。随着全国形势向好,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已经陆续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多个重点专项,以及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的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总共涉及到550多个任务方向,中央财政投入超过120亿元。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十三五”以来,国家科技计划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强度,增长已经超过了50%。在“十四五”任务布局中,还会继续增加。

  三是优化创新“便利化”服务,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比如依托网络平台开展项目评审这项工作,科技部从2011年的时候就开始了。那个时候,我们能够做到让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答辩团队“足不出省”参加评审。这次针对降低疫情影响的需要,进行了进一步升级,实现了让研发团队“足不出户”就可以参加国家科技计划的项目评审。同时,今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所有项目申报都全面实行无纸化申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在线提交项目申请。此外,我们还充分考虑疫情时期的特殊情况,探索“容缺申报”的方式,科研人员一时盖不出来的章,可以暂时不盖;需要提供的材料一时提供不了,也可以暂时不提供,等到具备条件后再补充提供。

  包献华说,近期科技部已经明确要求,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协调,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为所在地区科研单位恢复正常科研秩序、尽快复工复产创造条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