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多大?专家这样说

2020-02-27 06:1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引发对中国经济运行的担忧。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有多大?会否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需要采取哪些强有力的措施?对于这些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经济学们进行了分析和回应。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会对经济活动造成负面影响,但终究是一次性冲击现象,对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都不会产生长期影响,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基本面。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表示,此次疫情对经济运行和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总体上都处于下行期,经济增长更多需要靠服务业和消费拉动,而消费当中服务业比重又逐步提高,在此次疫情当中,恰恰是交通运输、旅游、线下零售、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业遭受到了最大的冲击。要警惕接下来可能发生的部分债务违约、部分企业倒闭、员工失业等情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经济学家刘世锦则表示,疫情过后,有些领域可能出现恢复性反弹。“比如没吃的饭要去吃,没看的演出要去看,没去成的旅游也要去,但有些需求是补不回来的。”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冯煦明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现有信息的模拟测算显示,总体的影响是可控且可对冲的。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考虑到逆周期调控政策将有所加强,预计2020年实际经济增速仍可能接近6%。

  会否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专家认为,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因突发事件的冲击而改变。这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并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更加巩固。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行,但与潜在增长能力是相符的,仍处于合理区间。同时,我国就业比较充分,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双双稳定在较低水平。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设立和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这些举措推动我国营商环境在世界的排名大幅提升,创新创业日益活跃,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迅猛发展,大量新成长市场主体不断涌现,整个经济保持强劲的就业吸纳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都不会产生长期影响,甚至不会造成对全年的影响,更不会削弱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同时,疫情在需求方面造成的损失也能较快得到恢复。“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可能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来判断,疫情造成的暂时性干扰虽然会小幅降低增长速度和其他发展指标,但总体上不会延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定量要求来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冯煦明也谈到,对照“十三五”规划的四大类目标和第一个“百年目标”进行逐一对标对表,发现除了极个别指标不及预期外(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即便考虑进疫情的负面影响,绝大部门指标仍然能够如期完成。

  危中之机非过量放水

  专家认为,尽管疫情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基本面,但也不能低估疫情的影响,需要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推出一批促进释放增长潜能的改革举措。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强调,要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建议适当出台救助式政策或生存性政策,采取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的方式给企业减负,把保障企业生存作为首位任务。另外,地方政府也可以出台措施,对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采取清单式管理,直接给予补贴。通过政策性融资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一些行业和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也认为,要积极全面应对,降低疫情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针对风险须积极全面做好应对措施,降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议采取市场化的办法引导利率下调,宏观政策跟得上,保障生产和流通有序恢复。同时,应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就业的支持力度。比如进一步减税降费,对特别困难的小微企业给予补助等。

  政策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刘世锦说,一种需要避免的情况,是宏观政策上借机过量放水。疫情发生后,各级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压纾困。这对稳定人心、稳定预期是完全必要的。但也有一些呼声,实际上是借机搞大规模刺激政策。这类政策效果已有过很多讨论,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实际问题,而且副作用很大。他强调,应当把危中之机重点转到实质性深化结构性改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苗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