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轶:结合营养特性与技术创新 实现柑橘多元化利用

2019-11-13 16:0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1月13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在武汉举行。图为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潘思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肖/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1月13日讯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于今日在武汉举办。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潘思轶进行了题为“柑橘的营养特性与资源高效利用”的主旨报告,论述了柑橘的营养特性、生物活性及建立高效生物利用率技术研究现状。

  潘思轶指出,柑橘最大特点含有许多天然活性物质,非必需的小分子化合物,主要营养特性体现在含有非营养素活性成分次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在抵抗不利环境因素时,建立的一个防御体系,柑橘质量取决于次生代谢产物多少,次生代谢产物越多柑橘越好。

  他还指出,柑橘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效果。柑橘黄铜类化合物吸收效果决定抗氧化成效,尽管黄铜化合物在体外的活性比较高,但是利用率比较低,导致了抗氧化活性受到了一些限制,研究柑橘黄铜类化合物直接与间接抗氧化效果,发现不仅仅有直接催眠效果同时实现间接抗氧化。

  “全利用不等于高效利用,吃干榨尽,不等于高效利用。”潘思轶谈到,我们更多是考虑次生代谢产物的利用率,次生代谢产物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保护与控制、充分利用、健康效应等机制,所以提高柑橘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利用和保护次生代谢产物,提高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利用率,挖掘更多的次生代谢产物。

  “构建了整套技术体系,研发多元化深加工产品,实现柑橘多元化利用。”最后,他强调,构建低损分离技术与装备,研发全自动高压水域振动颗粒分离机,人工成本减少60%到70%,稳定输送技术,开辟了相应设备,提升了柑橘果汁延伸产品的品质,突破了柑橘果酒产出率低、乙酸生产量低等问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