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国就业有足够的韧性 不会大面积失业

2019-09-23 09:0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3日讯 9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9年第三季度)”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就业有足够的韧性,不太可能出现大面积失业。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丁守海代表课题组发布了论坛主报告《结构大变革时期中国就业的新现象、新规律、新趋势》。

  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就业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的。分行业看,受多种因素影响,汽车、电子通信、纺织等六大制造业、建筑、房地产、信息服务业等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分地区看,东北和京津冀地区的就业形势最为吃紧;分所有制看,民营经济遇到较大的困境,就业增长大幅放缓,就业景气度急跌;分规模看,小微企业形势低迷,就业海绵功能弱化;分就业形式看,双创企业倒闭潮使自雇佣就业人数增长乏力;严格的城市管理体制使传统形式的灵活就业人数大幅下降,新就业形态能否及时补充还需时间检验;分劳动群体看,大学生就业压力创新高,但已接近洪峰尾期;20-29岁青年人失业问题最严重,特别是20-24岁尤甚。另外就是初中学历者。

  报告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多重因素会冲击中国就业,其中既有以技术进步为代表的长期的趋势性因素,也有以贸易战为代表的短期性因素,二者叠加交织,使就业形势的演变更加复杂。

  对于未来的中国就业,报告提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首先,中国就业有足够的韧性。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壮大,即便稍慢一些的经济增速也能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再加上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趋势,不太可能出现大面积失业。其次,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矛盾正在转型,即从数量型矛盾转向质量型矛盾。放眼未来,不太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失业问题。

  为兼顾短期就业稳定和长期就业质量,报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对贸易摩擦可能诱发失业风险的局部行业、局部地区,加快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或引导措施。第二,对汽车、手机等近期面临较大困难的行业要研究专门的解决办法。第三,要重视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境,从多个维度为企业减负,扶持政策应结合就业目标进行。第四,适当放宽对地摊经济夜间经济的限制,扩大灵活就业的生存空间。第五,在技术进步过程中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矫正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就业补贴等工具引导企业的用工行为,同时,要更关注青年失业群体的就业引导。第六,继续发挥好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用好专项债等工具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但也要兼顾赤字财政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在赤字财政和就业目标之间不能偏废。第七,重构未来的就业政策体系,积极就业政策要更加积极,目标从充分就业转向高质量的充分就业,为提高就业质量做准备。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