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美铁路·重走丝绸之路】安全运行三十载 “雷锋号”见证铁路转型发展

2019-08-20 07:4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雷锋号”机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迎水桥机务段“雷锋号”机车组从1989年5月命名到现在已经历了三十个春秋。三十年间,“雷锋号”不仅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时代到电力时代的转型,也在践行“雷锋精神”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总结并推广了一批高效的工作方法,为铁路的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

  

  “雷锋号”经历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韶山3型电力机车和和谐D3D型机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雷锋号”机车组组建以来,历经3次转型,1995年12月,由蒸汽机车2690号转型为内燃机车3943号。2001年2月,由内燃机车3943号转型为韶山3型电力机车5035号。2017年3月3日,韶山3型电力机车5035号转型为和谐D3D型0035号。见证了西北铁路科技快速发展的历程。

  

  “雷锋号”机车的作业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雷锋号”机车运行的包兰线和太中银线,都是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地带,昼夜温差大、气象变化大、狂风沙暴多、复杂地段多,要想安全平稳地开好车,不但需要精湛的操纵技能,而且需要“对待安全像命根子”一样的强烈敬畏感和责任心。   

  

  “雷锋号”机车组成员演示机车检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在蒸汽时代,机车组成员通过一次出库前检查发现了机车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排除,由此立下了一条“每次机车出库前对走行部关键部件再敲击检查一次”的规矩,并逐渐形成了常态化工作制度,有效提高了机车走行部质量安全系数。

  

  “雷锋号”机车组作业标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内燃时代,机车组成员总结的“八防口诀”确保了行车安全稳定可控,如今已经成为了兰州局集团公司广大机车乘务员安全运输生产的“秘笈”。

  

  “雷锋号”机车组成员演示机车驾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电力时代,“雷锋号”机车组成员持续改进“十项作业标准”,积极构建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安全防控体系,夯实班组安全管理基础,不断刷新着安全生产记录。

  

  “雷锋号”机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截至2019年8月1日,已安全走行415.6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周长跑了103圈。创造出连续安全生产10970天,安全运送旅客559万余人次,担任专、特运任务211列,累计防止各类事故527件,排除453个事故隐患,节约各类油品170余吨,节电累计2.16亿多度的辉煌业绩。

  

  贾建林与“雷锋号”机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2018年5月3日,“雷锋号”机车组乘务员贾建林、郝杰担当客车7534次牵引任务,发现危及行车安全情况,措施果断、处置得当、汇报及时,防止了一起可能发生的旅客列车事故。“我只是做好了该做的事情,开好了车。” 贾建林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做好人、开好车”是 “雷锋号”的班组精神。从蒸汽机车时代的“传承雷锋精神、做时代传人”到内燃时代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再到如今的“做好人、开好车”,“雷锋号”机车组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雷锋号”机车组部分成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据悉,现在的“雷锋号”机车组共有职工8名,其中党员7名,平均年龄34岁。“雷锋号”机车组组建以来,历经3次转型,先后有14任司机长、67名机车乘务员在这个光荣的集体里成长成才,共带出了18名工人技师,2名高级技师,3名车间“技术带头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