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打破观念和市场藩篱 “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将成新“网红”

2019-08-07 08:0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7日讯(记者 苏兰)“甘肃,你的老家,那么多舌尖上的美味!怎么做才能让世界知道你?要让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成为网红产品,走出甘肃,走向世界,这要转变观念,同时还要学会用市场推广……”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王志刚教授在昨天下午举办的《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报告(2019)》。(以下简称绿皮书)发布会上的坦言引发与会嘉宾的热烈讨论。
  甘肃省农村农业厅副厅长杨祁峰表示,针对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问题,尤其是有机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如何被市场接受问题,甘肃省委省政府很重视,甘前不久,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实施方案(2019—2023年)的通知》。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生产”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发展具有甘肃特色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相信,我们甘肃的“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特色优势农产品一定会满足市场需求,让更多人获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8月6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京发布了绿皮书。
  绿皮书面向甘肃“三农”及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运用科学、权威、翔实的数据,呈现甘肃农业发展总体状况和变化趋势,发布事实充分、分析透彻、结论可靠、对策具体的权威性、综合性研究成果,为党政决策机构、学界、企业和媒体了解甘肃“三农”和农业科技的总体状况,把握全省农业发展趋势,开展理论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绿皮书指出,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等优势。
  目前,甘肃省特色农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基地;陇东、陇南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河西走廊灌区等蔬菜生产基地;临夏、甘南畜牧养殖基地;定西、陇南中药材生产基地和河西走廊杂交玉米、瓜菜制种基地。已建成规模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100多家,每年加工马铃薯鲜薯400多万吨,形成4类加工链条。
  与此同时,建成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7家,年原料果处理能力100万吨,产品90%以上出口。建成蔬菜加工企业485家,年加工能力达840.7万吨;蔬菜保鲜库82家,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年蔬菜交易量480万吨,交易额58.5亿元,形成了以定远为中心的冷链集散中心。
  此外,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畜牧产品加工企业330余家。中药材加工企业574家,已通过GMP认证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104家,通过GSP认证的中药材标准化营销企业470家。种子加工企业150余家,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13个,玉米果穗及籽粒烘干线217条,成套生产线96条,年加工种子能力60多万吨。可以说,甘肃省的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殷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