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非银机构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至关重要

2018-12-10 18:2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0日讯 (记者 郭子源)2018年下半年以来,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金融城与友信金服日前撰写发布的《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特色化解决方案》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应建立具有差异性、互补性的小微企业特色金融服务体系,并发挥新兴金融企业在服务小微企业次级客户群体的积极作用,努力用金融科技手段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效率、渠道等问题。

  “从国内现状和国际经验来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仅靠银行业机构是远远不够的。”金融城CEO吴雨珊说。

  《报告》认为,长期以来,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成本高、税负高,融资难、扶持政策落实难等“三高两难”问题不断挤压着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2012年以来,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比例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其中,小型企业在25%-27%左右,而微型企业融资规模占比极少,整体占比低于5%,金融机构从贷款发放安全性、性价比较低和抵押物不足等角度出发,对小微企业的放贷力度一直较低。

  从世界范围来看,相比于中小企业,规模更小的微型企业融资普遍更加困难。在世行、国际金融公司(IFC)等机构联合统计的全球128个发展中国家里,1.41亿微型企业中,受信贷约束的微型企业数量占比达到40%。

  针对上述问题,《报告》系统梳理了传统金融机构、新兴金融企业在服务小微企业融资上的实践经验和模式差异,得出以下结论:受机构体制、贷款流程、风险控制能力、风险定价模式等因素限制,不同类型机构对小微企业客户的触达情况差异较大。

  其中,商业银行占据了大部分小微企业贷款市场份额,服务的主要是资金需求在5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客户群体;民间借贷与综合性互联网金融机构服务的小微企业融资额度一般在10万元以下,该类机构对外融资多以消费性融资为主;融资额度在1万元至20万元之间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主要由小额贷款公司和P2P网贷机构提供。

  《报告》认为,银行集中了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内的优势资源,作为小微企业融资的服务主体,不断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下沉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但受制于体制和风险偏好,下沉速度受到一定限制,小微企业仍具有较大的融资缺口。

  相比之下,新兴金融企业由于差异化风险偏好,在风险定价机制下,定位微型企业、商户客群,可补充传统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融资的缺口。

  最后《报告》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已成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

  目前,金融科技企业和网贷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小微企业为信用主体的融资模式,二是以小微企业主个人为信用主体的融资模式。

  市场上采用第二种模式的机构占大多数。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针对企业经营的分析高度依赖于对行业的理解,每一特定行业的经营都有十分独特的组织生产方式,包括成本利润等指标也不具备统一化的可行性;个人的信用维度相对更标准,支撑平台可以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将其业务规模化,而规模化运营又可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主的融资成本。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